www.hzsc.com.cn

浙新办[2006]23号

杨仲英:心悬“戒欺”之匾 守护百年国药号金字招牌

2025-07-11 09:42:07来源:上城报

在杭城繁华的河坊街深处,矗立着一座白墙黛瓦的古建筑,门楣上高悬“是乃仁术”四字,内厅悬挂着“戒欺”牌匾,那便是赫赫有名的百年老店——胡庆余堂国药号。

30多年来,杨仲英一直坚守在这里,从初出茅庐的普通员工,到胡庆余堂国药号的掌门人,再到如今的首席顾问、研究员。不论在哪个岗位,她都恪守诚信治业的精神,以高超的专业技术和高度的责任心,擦拭着胡庆余堂这块百年金字招牌,使之在时代浪潮中璀璨夺目,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诚信为本,仁术济世”的内涵。

她曾获评“浙江省优秀企业家”“诚信杭州人”“上城区道德模范”,今年6月,再获殊荣,获评第二十届杭州市道德模范(平民英雄)荣誉称号。

“一次不诚,百次不用”

每年初冬时节,成百上千支野山参在办公室的地板铺开,头发花白的杨仲英跪坐其间。她手持放大镜,在灯光下对每一支参进行鉴别,认真检验……这样的场景,对胡庆余堂的员工来说早已司空见惯,这也是她多年以来的习惯。

参茸商品是胡庆余堂重点销售品种,仅野山参一年就要销售几万支。但一支参想要进入胡庆余堂的柜台,并不容易,必须要闯过杨仲英把守的“四道关卡”。

作为国家级参茸鉴定专家、全国参茸产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杨仲英先后参与起草制定了数十项国家参茸标准,这“四道关卡”,就是杨仲英在多年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套严格的、高于行业标准的鉴定流程。

第一关是“看人”,只有诚信可靠的供应商才能合作;第二关是“验货”,每一支参都要在灯光下仔细查看,有时还会用上放大镜、金属探测仪等工具;第三关是“药检”,将检好的野山参送往药检所检验;第四关是“复检”,对送检回来的野山参再次查验,确保万无一失。

为什么这么复杂?因为市面上,野山参掺假的花样繁多:有的将优质参与一些边角料掺杂在一起卖,有的为了让参的卖相好而使用染色剂,有的将不同年份的芦头、参体、参须等进行黏合拼接,有的甚至在人参内部嵌入铅条、铁珠等重物……这些手段都骗不过杨仲英的眼睛。“每年检参,几乎有一半会被淘汰。”

这“四道关卡”不仅将优质的野山参筛选出来,也将一些不诚信的人拒之门外——“一次不诚,百次不用”。有一位东北供货商,此前稳定合作多年,偶然一次在野山参中掺入了几支用野生西洋参嫁接的货品,被杨仲英发现后,二话不说,立马全部退货,并从此断绝合作关系。

“药业关乎性命,容不得半点马虎。”这是杨仲英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这些年,胡庆余堂国药号送往药检所的野山参,检出率远远高于同行企业,“胡庆余堂的参茸”已经成为消费者心目中“放心”的代名词。

胡庆余堂历史悠久,杨仲英曾全程参与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的筹备工作,对这个老字号因何驰名了如指掌。“诚信,是胡庆余堂最核心的经商理念。”杨仲英说,确保药材质量,是最起码的诚信。“创业难,守业更难,要让百年品牌持续闪亮,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消费者信任我们,我们必须对得起他们”

2011年的“问题血燕”事件是当年食品安全领域的重大事件,事件起源于当年浙江工商部门抽检发现的3万多盏问题血燕,涉及11个品牌及多家经销商。马来西亚官方证实天然血燕产量稀少,大量产品系人工伪造。该事件促使中国工商总局启动全国燕窝市场清查,并推动制定燕窝亚硝酸盐强制性标准。

风暴席卷全国,这一事件也成为检验商家诚信的试金石。

奇怪的是,就在各地药店纷纷热卖“血燕”时,胡庆余堂的柜台却独缺此物。有钱不赚,这是为什么?

其实在2008年,杨仲英曾带队到东南亚几个国家进行燕窝质量考察,对“血燕”的生产过程有深入的了解。考察结束后,她果断要求胡庆余堂国药号的“血燕”全部下柜,只留下少数几个规格的白燕。

那时的“血燕”销售市场热得发烫,利润远高于“白燕”,放弃“血燕”,就意味着放弃了每年至少数千万元的销售额。面对利润的诱惑和身边不同的声音,杨仲英坚持自己的判断,毫不动摇。

后来的结果验证了她的判断。2011年8月,央视曝光:市面上所谓的“血燕”,大多数是人工熏染而成。而胡庆余堂国药号是当时全国唯一不卖“血燕”的药店。“问题血燕”事发后,杭州市有关部门又专门抽检了各商家销售的“白燕”,检测结果显示,胡庆余堂国药号销售的“白燕”品质名列第一。

在这场全行业的信任危机中,正是因为杨仲英的坚定,捍卫了胡庆余堂“江南药王”的美誉。

“消费者信任我们,选择我们,我们必须对得起他们!”在杨仲英看来,唯有诚信,品牌才能更长久。

“心悬‘戒欺’之匾,方能不负百年承诺”

在胡庆余堂内外,大大小小的牌匾有200多块,其中绝大部分朝外悬挂,面向顾客,唯有一块是朝内的,面向员工。这便是胡庆余堂创始人胡雪岩所书的“戒欺”牌匾。这块著名的牌匾上以87字的跋文明确了“戒欺”要求,其中,除了严格的职业要求“万不可欺”外,还有明确的行为规范,即“采办务真,修制务精”。

杨仲英把“戒欺”奉为职业准则,就连她的微信名也改成“戒欺”二字,以时刻自省。在她的主导下,胡庆余堂建立了一套明码标价体系。以冬虫夏草为例,在胡庆余堂,任何一档冬虫夏草的规格都标得清楚,从每公斤3000条,到2000条,让人一目了然,一看就心里有数。“明码标价就是要告诉消费者,可以拿去跟任何一家同行比较,明码标价,真正做到‘真不二价’。”

她不仅自己坚持“戒欺”,还努力把它传递给年轻一代,带着徒弟去一线近距离观察人参植株的特性、花果的形态,手把手教他们如何通过芦碗的疏密、纹路的深浅、须根的韧度等特性,去寻找毫厘间的差异,从而精准判断参的品质。她常嘱咐徒弟:“我们多学点,自己懂了,供应商就骗不了我们。也只有我们把好了关,消费者才不会受骗。”

如今,胡庆余堂新员工的入职仪式,都在“戒欺”牌匾下进行,每个人都要背诵牌匾上的87字跋文。

“背诵,不是搞形式,而是刻下烙印。”杨仲英目光深邃,“是让年轻一代从踏入胡庆余堂的第一步起就明白:诚信经营是我们的立业之本,也是行事的准绳。唯有心中常悬‘戒欺’之匾,方能不负‘是乃仁术’的百年承诺。”

(据7月10日《杭州日报》 文字/姜雄 摄影/丁以婕)

作者: 编辑:李佳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