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城绣花记 | 小馄饨“包”出大产业:紫阳模式铺出“舌尖”上的共富网
以“绣花”为喻,上城营商环境“细针密缕”。我们撷取千年宋韵的匠心,以政策为针、服务为线——起笔于顶层设计的“精准构图”,运针于资源匹配的“分丝劈线”,落脚于服务落地的“飞针走线”,在“政策针脚”与“市场经纬”的咬合间,见证人才根系深扎、企业抽枝展叶、产业生态成林。这是对“两山”理念的生动诠释,更是传统治理智慧穿越千年的当代表达。
上城发布推出“上城绣花记”专栏,且看上城如何以千年宋韵为底,以现代治理为线,在“十四五”收官之年绣出一幅营商生态的千里江山图。
在上城区紫阳街道新工社区一间三十多平方米的共富工坊里,宋兴燕的手指灵巧翻飞,一只只皮薄馅大的馄饨在她手中快速成型。谁能想到,两年前,她还背着幼小的孩子,四处奔波谋生。如今,在这间“巾帼共富工坊”里,像她一样的宝妈们,正用这份指尖上的技艺,编织着生活的希望。
这些饱满的馄饨,与玲珑的烧麦、醇厚的酸奶一起,被工坊创始人陈雷亲切地称为“舌尖新三样”。正是这三样看似寻常的吃食,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从江城路街角一家仅十平方米的小店,裂变出23家门店、6家工坊,日均流水达数十万元,在杭州城悄然织就一张温暖的“共富之网”。
从0到1
街道破土,孵化“共富种子”
“没有紫阳街道的全力支持,就没有工坊的今天!”陈雷的感慨,源于一连串“不可能”的突破。
创业伊始,场地便是横亘在面前的难题。2024年7月,首家小店在江城路开张时,主营手工馄饨与烧麦,日售近200盒且复购率节节攀升,扩张迫在眉睫。
街道最先发现,小生意里藏着民生和共富的大文章。经过多方协调,最终在新工社区改造出30平方米的共富工坊——既能解决零工就业,又扩大了馄饨烧麦的产能。
渐渐地,一种“紫阳特色模式”清晰起来——1家工坊能供应周边3-5家门店,同时帮助宝妈、退休人员等群体实现增收。
这份支持,工坊亦以温情回馈:每产出一盒产品,便有0.1元注入“共富公益池”。一角钱虽微,日积月累,如今池中已蓄满3.1万元暖流,反哺社区夏令营等公益项目,形成爱的闭环。
更大的考验,藏在柴米油盐的烟火日常里。当工坊门店开进居民楼底商,质疑也随之而来:“轻餐饮会不会变重餐饮?”“广告灯太亮了!”紫阳街道迅速架起沟通桥梁,组织市场监管、消防、综合执法等部门召开协调会,为工坊的合规运营“保驾护航”。“我们不是普通商户,是街道用心孵化的‘共富种子’。”陈雷说,从门牌怎么挂,到油烟机怎么装,街道干部都陪着一家家实地敲定。
最难的,是找到“对的人”。起步时工坊默默无闻,街道妇联在社区群发布招工信息,组织免费馄饨制作课。首场宣讲会只吸引了6名员工加入,但口碑自此悄然发酵。曾在四季青服装市场打工的宋兴燕就是主动应征者之一,如今她已成长为独当一面的站长:“姐妹们现在口口相传,想报名都得排队呢!”
零散劳动力变身“手艺资产”
柴米油盐里长出“产业参天树”
工坊内,陆茶英的动作越来越娴熟。做了8年全职妈妈的她,去年10月加入后,月收入稳定在六千元以上。“十指翻飞间,日子就有了盼头。”计件工资、弹性打卡——这份灵活让工坊如同磁石。今年3月她转为全职,收入又跃升一截。
“柔性力量”,深深镌刻在工坊的基因里。零工队伍中,七成是像陆茶英这样的宝妈,其余则是退休老人、快递小哥和兼职大学生。弹性机制让每个人都能按需“拼接”时间:有人做一两小时赚几十元补贴家用,有人全职月入近八千元。
紫阳街道创新的“小哥工坊”更是盘活资源,利用外卖员闲暇时段,既提供歇脚充电的港湾,又承接同城配送订单,将“时间碎片”点石成金。
为何偏偏是馄饨、烧麦和酸奶?陈雷的答案充满市井智慧:“高频刚需、投资小、易复制。”面条需明火烹饪,而馄饨、烧麦通过中央工坊的统一馅料调配和严格操作流程,在全程手工制作的同时确保了口味稳定;酸奶则依靠标准化杀菌工艺实现品质如一。说到底,它们都抓住了老百姓最日常、最普遍的需求。
指尖翻飞的不仅是馄饨皮,更是滚烫的扩张速度。23家店日均消耗馄饨烧麦超6000盒,仅猪肉每月就要消耗约2万斤前腿肉。从江城路首店起步,短短一年间,23家门店如星火燎原,点亮杭城:中山中路青石巷口,八卦田绿荫道旁,甚至延伸至衢州乡村的合作点……
从一碗社区馄饨带动上千零散劳动力就业,到一颗烧卖链接起农产品供应链,紫阳街道孵化出的社区小店,正让“小而美”的民生经济在城市的毛细血管里稳稳扎根,枝繁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