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zsc.com.cn

浙新办[2006]23号

夏日限定版风景!浙江各地爱心冰箱、公益凉茶摊“火热上线”

2025-07-03 17:58:23来源:中国蓝新闻

中国蓝新闻讯 盛夏时节,浙江各地街头巷尾悄然涌现出一道道独特的风景——“爱心冰箱”与公益凉茶摊正为户外劳动者撑起一片清凉绿荫。从青田社区的“红色冰箱”到永嘉商户的爱心冰柜,从杭州阿姨23年坚守的凉茶摊到桐庐党员3任接力的凉茶桶,这些遍布城乡的“清凉补给站”用不同的形式传递着相同温情。

浙江多地“爱心冰箱”清凉上线

为户外劳动者撑起“遮阳伞”

随着盛夏来临,浙江多地“爱心冰箱”陆续启动,为环卫工人、外卖骑手、快递员等户外劳动者免费提供冰水、防暑药品等物资,用点滴善意汇聚城市温情。

青田:一个社区五年坚守的爱心承诺

在青田瓯南街道石门社区服务中心,一台红色“爱心冰箱”格外醒目。每天早晨,社区干部冯璇都会准时检查冰箱内的矿泉水存量。

“这是第五个年头了。”冯璇说,“从6月到9月,我们确保冰箱24小时都有充足的冰水。”

外卖员张军和是这里的常客:“天气最热的时候,一天要来取三四次水。这瓶水不仅解渴,更让我们感受到社区的关怀。”

除了“爱心冰箱”,社区还配套建设了暖心服务驿站,配备微波炉、热水壶、急救药箱等便民设施,为户外劳动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永嘉:家电店主六年的爱心坚持

永嘉瓯北联友家电海信专卖店门前,一台贴有“爱心冰箱”标识的冰柜已经持续服务六年。

店主黄长河每天开店第一件事就是补充矿泉水。“我以前做空调安装,深知户外工作的辛苦。"黄长河说,"现在每年要准备200多箱水。”

“看到冰箱里的水能帮到这么多人,特别欣慰。”爱心人士周小小介绍,自己已连续多年参与捐赠。

据黄长河介绍,高峰期时“晚上放多少水,第二天早上就空了”,但周边商户和居民都会主动帮忙补充。

椒江:政企共建清凉网络

近日,椒江葭沚街头的“爱心冰箱”继去年夏天之后再一次启动,为这些在外奔波的劳动者们送上清凉,两台由青年企业家协会捐赠的“爱心冰箱”分别放置在青悦城和宝龙城商场。

葭沚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陈珍琳介绍:“今年首批就收到两家银行捐赠的90箱矿泉水。”

不仅有爱心企业捐赠,在每个点位每天还有志愿者提供补水等服务,为新就业群体等户外工作者解决“饮水难、补水急”的问题。

外卖骑手张新厂说:“有了这些冰箱,渴了就能就近取水,还能顺便休息充电。”街道创新推出“党工委牵头+社会认领+志愿者参与”模式,目前已有十余家企业加入共建行列。

三地的“爱心冰箱”虽然形式各异,但都体现了对户外劳动者的关怀。从社区干部到个体商户,从企业员工到普通市民,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加入这场“清凉接力”,用最朴实的方式传递着一座城市的温度。

凉茶摊的“夏日约定”

多地爱心人士烈日炎炎送清凉

七月的杭城,热浪翻滚。在蝉鸣聒噪的街头巷尾,一个个不起眼的凉茶摊支起遮阳伞,用一杯杯沁凉的茶水为往来行人送去清凉。这些看似普通的凉茶摊背后,藏着一段段感人的城市记忆。从2001年到2024年,从上城区到桐庐县再到余杭区,杭州的爱心凉茶摊已经走过了二十多个年头。它们不仅是消暑解渴的驿站,更成为这座城市最温暖的夏日符号。

王惠玲凉茶摊:八旬老人的23年坚守

7月1日清晨6点,上城区濮家社区81岁的王惠玲像往常一样,推着小车来到熟悉的街角。摆好桌椅,放上六个玻璃杯——三杯凉茶、三杯白开水,再用方正的玻璃片盖好杯口。这个简单的动作,她已经重复了23年。

“2003年刚开始摆摊时,就我一个人。”王惠玲回忆道,“那时用煤炉烧水,一天要准备十几壶。”如今,她的团队已有14名固定志愿者,都是附近的退休居民。每天两人一组轮流值守,从早上6点忙到下午4点。最忙的时候,一天要烧25壶凉茶。

王惠玲的凉茶配方很有讲究:六月霜清热解暑,胎菊明目降火,再配上绿茶、荷叶等材料。这些原料大多来自爱心人士的捐赠。

今年5月,一对不愿留名的夫妻悄悄送来茶叶,放在隔壁面馆。

“去年也是他们送的,可我到现在都没见过他们长什么样。”王惠玲笑着说。

在濮家社区,这个凉茶摊已经成为街坊邻居的夏日牵挂。70岁的陈女士每天遛弯都要来喝一杯:“王大姐这么大年纪还坚持做公益,我们看着都心疼。”

但王惠玲总说:“只要身体允许,我就会一直摆下去。”

南门社区第三代"煮茶人":党员接力的24载传承

200公里外的桐庐县,南门社区的爱心凉茶摊也在7月1日准时开张。这个由5名老党员在2001年创办的凉茶摊,如今已经传承到第三代“煮茶人”手中。

清晨8点,72岁的黎振远早早来到开元街边的摊位。作为“楼下书记”志愿服务队的负责人,他熟练地生火、煮茶。

“最早是用煤饼炉,现在改用电磁炉了。”黎振远一边搅拌茶桶一边介绍,“今年我们还加入了'六月雪',这是桐庐茶文化研究会特意提供的草药,清热效果更好。”

24年来,这支由60多名党员组成的志愿服务队薪火相传。年纪最大的志愿者已经86岁,最年轻的才28岁。“我们'楼下书记'年纪也大了,现在要培养新人接班。”黎振远说这话时,几个年轻党员正在旁边学习熬茶技巧。

凉茶摊不仅温暖着本地居民,也感动着外地游客。温州游客王庭安在富春江边散步时,偶然发现了这个凉茶摊:“没想到桐庐还有这么贴心的服务,一杯凉茶让我爱上了这座城市。”

庞爷爷凉茶摊:用凉茶延续的爱心传承

在余杭仁和街道云会村,“庞爷爷凉茶摊”的招牌在阳光下格外醒目。这个以已故老教师庞爷爷命名的凉茶摊,今年已经是第四个年头。

清晨7点,党群服务中心门口就飘起了茶香。两个印有庞爷爷卡通形象的茶桶里,装着用荞麦、菊花等十余种材料熬制的凉茶。

环卫工人沈意庭和同事们提着水杯前来接茶:“我们天天都来,这茶特别解渴,喝完浑身都舒服。”

庞爷爷生前是当地有名的“公益达人”。去世后,村民们自发组建志愿服务队,继续他未完成的事业。

“第一年我们就在老地方支了个小摊,没想到越来越多人加入。”工作人员张雨童回忆道。如今,凉茶摊已经发展成集饮水、休憩、应急服务于一体的“清凉驿站”,还准备了便携风扇、藿香正气水等防暑物资。

从王惠玲23年的个人坚守,到桐庐党员24年的薪火相传,再到余杭"庞爷爷"凉茶摊的爱心接力,这些凉茶摊用最朴素的方式诠释着城市的温度。它们就像夏日里的一缕清风,不仅驱散了身体的燥热,更温暖着每个人的心灵。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总有一些东西值得慢下来守护。正如一位老茶客所说:“凉茶摊年年都在,我们就觉得这个城市没变。”


作者: 编辑:管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