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zsc.com.cn

浙新办[2006]23号

中国蓝观察丨“三体计算星座”发射升空 之江实验室为太空装上“AI大脑”

2025-05-17 20:40:43来源:中国蓝新闻

日前,由之江实验室主导构建的“三体计算星座”发射升空,这是我国首个整轨互联的太空计算星座,改变了以往遥感、通信等卫星数据要传回地面计算的传统路径,实现了天感天算,相当于在太空装上了“AI大脑”。这将对空天产业带来怎样的影响?

今天上午,中国蓝新闻记者走进之江实验室天基计算系统研究中心,刚从酒泉回来的研究员们正在通过“三体计算星座测运控系统”对12颗卫星进行实时监测。

之江实验室天基计算系统研究中心研究专家 张鹏:现在可以看到, 我们的12颗卫星已经跑到了北极的上方,我们的轨道高度大概是500公里,绕地球一圈的时间大概是在一个半小时左右。

从酒泉发射升空进入预定轨道后,首发的12颗卫星已经在轨运行超过78小时。

目前,12颗卫星成一字型相连,正在奔向各自的轨道,预计两个星期后就位,进入算力组网阶段。科研人员介绍,两颗卫星之间的组网就需要花上2个月时间。为了加快进度,他们决定采用“分组建链”。

之江实验室天基计算系统研究中心研究专家 张鹏:我们12颗卫星是分为了3个组,我们会在1个组之间把4颗优先建起来,需要每颗星去更新它的跟瞄算法和指向算法,我们需要不断地去尝试、不断地去更新软件,然后才能达到我们预期的一个效果。

为了让计算卫星能够组网提供算力,之江实验室在卫星上搭载了自主研发的星载智能计算机和路由器,大幅提升太空数据在两颗卫星之间、卫星与地面之间的传输速率。这让其他卫星的数据接入“三体计算星座”成为可能,为近地轨道的航天器、月球、火星探测等提供关键算力的支持。

之江实验室三体计算星座星载智算机总师 宫禄齐:允许其他的任何星座的卫星接入,使用我们的算力,会实现地面的分布式计算在天上的运行,实时处理遥感的数据,实时下传结果,这样子整个决策的过程会变得特别之短。

随计算卫星遨游太空的不仅有算力,还有算法模型。卫星搭载的80亿参数AI大模型,为“三体计算星座”装上了“AI大脑”,能够调度卫星协同处理多个源头的数据。根据计划,之江实验室将在2030年前后,完成千星规模的智能计算基础设施建设,届时将大幅提升卫星在智慧城市、应急减灾等领域的应用能力,实现全球林火秒级监测感知、低空飞行器实时定位等功能。

之江实验室天基计算系统研究中心大模型主任设计师 魏宁:你看森林火灾,以前你要一个小时、几个小时才能发现,那我们现在就可以在一分钟之内,迅速定位到这个着火的区域。

“三体计算星座”作为太空中移动的算力中心,将大大拓展卫星应用的边界,打开“人工智能+”天地协同新模式,推动太空云计算时代的到来。

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人工智能系副主任 况琨:能够把这种人工智能的三大要素,数据、算法、算力集成成一体,能够进一步去推动我们人工智能赋能到太空,或者说人工智能在太空领域的一些应用跟发展。


作者:记者 贾佳 汤嘉旸 许勤 楼嘉诚 卢嘉玺 江丽俊 屈霞 编辑:汪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