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城小营探索“老有所为”新路径
“银龄”力量激活社区治理新动能
杭州日报讯 “王老师,我们给您送药来了。”清晨,上城区小营街道葵巷社区的楼道里,传来退休居民张云的问候声。她是“马大嫂志愿服务队”的一员,退休后带领着姐妹们在社区内继续发光发热,帮年纪大、腿脚不便、独居高龄的居民跑腿买菜配药等。与此同时,70岁的志愿者谢师傅已经戴上红袖章在马市街社区巡查停车位。就在一个月前,这里的公共车位还经常被“黄牛”张某等人占用。由谢师傅牵头的社区志愿服务队依托社区“最美红巷解纷体系”,一次次召集居民议事会,听取意见、商讨对策,并联合社区、物业反复调研,最终敲定方案——居民集资增设智慧道闸,物业兜底管理,最终遏制了“黄牛”占位难题。
张云和谢师傅都是“多彩公益圈”的志愿者,他们的故事也是小营街道“多彩银龄行动”的缩影。小营街道老龄人口多、老龄化程度高,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高达40.03%。不过相应的,低龄老人的数量也多,如何让这部分群体从“被服务者”变为“服务者”?以“多彩公益圈”为核心的“多彩银龄行动”志愿项目应运而生,其由小营街道办事处和马奶奶工作室牵头打造,旨在推动街道低龄老年群体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发挥余热。
目前,街道共有725位银龄志愿者,这里也搭建了“街道—社区—小区—楼道”四级志愿服务网络,推动形成了12支社区“多彩银龄”队伍,引领老年人融入基层治理工作。在小营巷社区,一支由100余名低龄老人组成的“小雨伴我”志愿服务队,每天制作300个馒头送给社区里的独居孤寡老人;在老浙大社区,经验丰富的讲解员组成“多彩体验官”,热情接待各地参访团队,成为社区文化传播的“金名片”……
“低龄老年人这类群体具有时间弹性、社区熟悉度、情感认同等优势,他们参与治理,效果往往事半功倍。”小营街道负责人表示,如今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活跃在楼道改造、邻里调解一线,“银龄力量”正成为基层治理的“稳定器”之一。
有付出也有回报。大家每参与一次志愿服务都能累积相应积分,兑换福利。据悉,小营街道精心设计了“服务有礼”激励机制,推出四大类529项福利,其中技能提升类里,智能手机应用、健康膳食制作、二次创业等课程最受欢迎;生活服务类包含理发、家电维修、手机贴膜等日常服务。
银龄志愿者正用“夕阳红”温暖着社区每个角落。今年,小营街道将新增1000名“多彩银龄”志愿者加入“多彩银龄行动”服务队,完成100场“多彩银龄”志愿服务活动,为100名“多彩银龄”志愿者授星,有序推动“多彩银龄”志愿服务融入基层社会治理,释放更大治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