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zsc.com.cn

浙新办[2006]23号

各级代表齐上阵 千年坊巷焕新颜

2025-04-22 10:19:14来源:上城报

区人大常委会紫阳街道工委

组织人大代表听取选民群众对二十三坊巷城市更新的意见建议

组织“代表·局长”面对面活动,讨论优化二十三坊巷城市更新方案

当《清明上河图》中的“彩楼欢门”穿越时空重现坊巷,当青石板路上氤氲起新时代的市井烟火,当宋韵建筑美学与现代社区治理理念交融共生,上城区紫阳街道二十三坊巷这场静水深流的城市有机更新已临近尾声,“杭州味道、烟火街巷、展示窗口”的街区定位正日益彰显。在这场城市更新的生动实践中,人大代表们以全过程人民民主为笔,绘就了一幅民生为本、民主为魂、治理为基的崭新共富画卷。

民声为引 旧改工程里的民生温度

“在八百年前,二十三坊巷就是当时临安城的‘CBD’,这里的每块青砖都象征着历史,但居民的生活不应局限在历史里。”区人大代表、区住建局历保服务中心主任徐晓光介绍说,“在人大紫阳街道工委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在项目启动前多次进行调研,通过提交代表建议,推动区相关职能部门恢复这片街巷的韵味。”

青石板路凹陷积水,居民楼渗漏频发,公共设施严重老化……这是在改造工程开工前,人大紫阳街道工委专门组织辖区各级人大代表、居民议事会成员深入二十三坊巷走访调研时,大家所看到的景象。

为了全面了解居民日常生活中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同时实现以最小干预嵌入宋韵元素提升韵味的打造目标,人大代表们带着民情日记本,深入群众之中收集他们的改造需求和意见建议。

“项目启动以后,工委把二十三坊巷旧改列入年度中心工作,依托‘代表码’‘瓦肆传音’等线上线下民意表达平台进一步扩大民情民意收集面,让每一位群众的声音都能被听到。”区人大代表、人大紫阳街道工委主任李晋楠说,“同时,我们还多次邀请区人大相关工委及区级部门开展‘代表·局长’面对面协商活动,着力聚焦民生需求和提升街巷韵味,为优化项目方案献计献策。”最终,工委梳理出增设停车泊位和上山坡道照明、修补房屋屋顶等87项群众“急难愁盼”和代表“金点子”,并形成清单提交给紫阳街道党工委研究。

“这份清单就是我们的施工图。”负责旧改工作的紫阳街道城建办负责人谭越的办公桌上,至今保留着当时的清单。

如今,这些清单上的一条条心愿逐一转化成为群众身边实实在在的变化。“小区的居住环境改善了,老百姓的舒适度提升了,满意度自然就上去了。”紫阳街道居民议事会成员、十五奎巷社区党委书记任庆伟说。

民智聚力

群众路线下的治理创新

在晓霞弄的白墙黛瓦前,新安装的仿古扶手与景观照明灯相映成趣。这个看似寻常的改造,背后却凝聚着街道旧改团队的心血。

“这里坡道陡峭,又没有扶手和照明,我们老年人走夜路心里发慌。”针对晓霞弄居民倪定珍的诉求,街道旧改团队五易其稿,最终将居民适老化无障碍的改造需求落了地。同时,根据人大代表们的“金点子”,街道对晓霞弄的建筑采用仿古瓦檐构造,外立面统一做仿古腻子、悬挂灯笼、古诗词上墙等,让这里成为远近闻名的宋韵网红打卡点——晓霞回望,在有限空间内实现了民生需求与街巷文化景观的完美融合。

类似这样“量身定制”的改造细节,在这次改造中随处可见:根据晾晒习惯设计的晾衣架、结合居民作息优化的垃圾分类点位、包裹着燃气管道的图腾立柱……“在二十三坊巷改造过程中,涌现出了很多积极参与的‘民间能人’,他们的身份和专长各不相同,但都有着建设更美好家园的共同愿望。”徐晓光说,在改造工程施工中,人大代表们通过“民意小圆桌”直接连接居民群众与职能部门,通过面对面交流讨论,让代表和群众提出的“金点子”、好建议迅速且准确地传递至职能部门,并最终被吸纳到坊巷提升改造的设计方案中。

除了参与方案设计,人大代表和居民群众也广泛地参与到改造工程的监督工作中。在人大紫阳街道工委的组织下,一支由专业人大代表牵头,辖区城建、园林、设计、文化等领域“民间能人”共同参与的专项监督小组迅速成立。

“为了助推改造工程高质量高标准完成,我们坚持紧盯项目进度和施工质量,采取每周定时督查和不定时抽查的方式开展实地监督,并在坊巷公共区域张贴项目推进情况一览表,实时更新进度,进一步扩大居民群众对改造工程的知晓度和参与度。”区人大代表、专项监督小组组长、彩霞岭社区党委书记孔稼贝介绍说,在改造工程的屋面防水项目施工中,监督小组成员发现个别沥青卷材存在厚度不足问题,及时督促施工单位更换合格材料,有效避免了因质量问题导致的返工。此外,人大紫阳街道工委还多次组织人大代表开展专项视察,推动工程进度,提升项目效果。

民治筑基

基层治理中的民主实践

夜幕下的二十三坊巷,一场特殊的“五方会谈”正在“街事荟”的议事厅里进行。人大代表、商户代表、居民代表、执法队员和物业管家围绕着坊巷“夜市管理”问题展开磋商,共同寻找推动坊巷发展的“最大公约数”。

“我们通过组织代表进社区活动,专门听取周边居民和商户意见,并在此基础上向街道党工委提出建议,进一步整合街道、城管、消防、公安以及周边商户、居民志愿者等力量资源,成立一个商户居民协商议事平台。”李晋楠说。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街事荟”应运而生,并在“试运行”过程中梳理出承租转租必议、居民投诉必议、矛盾纠纷必议、评先推优必议、重大事项必议的“五必议”规则,积极引导沿街商户、周边居民有序参与基层治理。目前“街事荟”已成功化解商铺油烟扰民、游客占道拍摄等纠纷83起,实现了“人在街区走、事在街区办、情在街区聚”。

在“街事荟”的引导下,二十三坊巷230余家商户还通过协商议事,拟定了包含诚信经营、文化传承等内容的《商户十守十约》,建立起符合坊巷实际的商户星级评定制度,实现门前三包、垃圾分类等工作由“要我做”变为“我要做”,进而推动坊巷管理由政府主导向多元共治转变。

站在鼓楼城墙俯瞰,二十三坊巷的黛瓦间跃动着新时代的生机。这场以民主为底色、以民生为依归的城市更新实践,丈量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深度,诠释着“人民城市为人民”的价值温度,已成为众志成城打造共同富裕典范城区的生动范本。

作者: 编辑:李佳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