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一样”公益课堂开启凯旋地名解码之旅
文化暖流润泽心灵
近日,区社区学院与凯旋街道联合打造的“我们都一样”党建公益项目,推出了《识地名·读杭州》系列课程首站“凯旋篇”。项目团队老师王丽以凯旋地名为钥匙,为残障学员们量身定制了一场穿越千年的城市探秘。
课程以《走读杭州》纪录片切入,从对“浙江”“钱塘”等名称历经沧桑巨变的生动解析,而后层层递进,延伸到上城、凯旋街道及各社区命名的渊源。王丽通过展示街道建筑的实景手绘地图,引导学员们从日常生活场景切入,逐步解开15个社区的地理密码。
庆春门曾见证南宋皇城风华,华家池承载着明代望族兴衰,南肖埠则留存着古运河商埠印记……现场,王丽着重讲述了景芳社区、华家池社区、庆春门社区名字背后的历史文化故事。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学员们沉浸式感受着家乡文化的深厚底蕴。
直观有趣的教学让一个个熟悉的地名都被赋予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让学员们对身边的环境有了全新的认识。“课堂上,每个地名都好像活了过来!我去过华家池,以前只觉得风景美丽,这次了解到这里的两则民间故事,连带着记忆中的画面也更生动了。”景秀社区的吴女士笑道。
据悉,“我们都一样”项目立足文化普惠理念,以共同富裕为价值坐标,致力于通过公益性课程赋能残障群体深度参与城市文化建设,在保障残障人士共享物质成果的基础上,着重构建“此心安处是吾乡”的精神归属。
“此次课程作为社区学院‘社会融合课程矩阵’的新模块,创新采用‘地名微旅行+社区记忆拼图’模式,使古今剪影重叠同框,重现历史的烟火。”项目负责人倪艾彤介绍道,“让残障学员了解自己生活的城市,可以增加他们与社会的互动和联系,在丰富其文化生活的同时,提升他们的社会归属感。”
倪艾彤说,项目团队将依托区社区学院的资源优势,持续优化课程体系,以动态需求调研精准对接学员诉求,立足本土文化资源,开发兼具传承性与创新性的教学内容,并通过建立课程迭代闭环、构建政府-机构-社区三方协作网络、打造可复制文化赋能样板等路径,推动残障群体从文化受助者向文化生产者的角色转型,为城市文化生态注入多元活力,践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共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