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月掉秤30斤!家门口的减重门诊,助你突出“重”围→
在数字化运动室,康复治疗师为体重管理对象提供运动指导。栾兰/摄
天气转暖,体重管理正当时。在杭州,社区医院的体重管理门诊已成为健康干预的“前沿阵地”。“家门口”的体重管理门诊究竟效果如何?快和小尚一起来上城区四季青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体验就诊过程↓↓
先检测身体再填问卷
自助检测区,这是所有人来体重管理门诊的第一站。自助检测区没有繁多器械,只有一台人体成分分析仪。
分析仪高1米左右,形似体重秤,但不同的是,它多了两个手柄,表盘上还有体脂肪、肌肉、基础代谢等字样。“别小看这台仪器,它可是火眼金睛的全能选手,能‘看透’你们身体的各项指标。”体重管理门诊主诊医生吴长珍耐心地说明,比如,体质指数BMI、基础代谢率、体脂肪率等判断是否肥胖的重要数据,都由这台神奇的分析仪来揭秘。
在吴长珍的指导下,我们先后赤脚站上分析仪,双手自然下垂,握紧手柄,静待“悬念”揭晓。不到一分钟,旁边的打印机便“吐”出两份测试报告。
“吴医生,我们的指标数据怎么样?”我们迫不及待地问。
“先别急,一项项来。”吴长珍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递给我们两份问卷,示意我们先完成。
两份问卷分为焦虑抑郁情绪测定和日常生活习惯调查,共有50多个问题,涉及饮食、运动、情绪等多方面,可谓“一网打尽”。结合自身情况,我们如实在相关选项上打勾。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与人的身体状况息息相关。“焦虑、熬夜、饮食不规律等都是导致肥胖的潜在因素。”吴长珍说,人体成分分析测试报告和问卷,就像一次“摸底”考试,让医生对就诊者有最基本的了解,以便更好地“对症下药”。
有一个数据值得参考——今年以来,吴长珍所在团队的接诊量168人次,涵盖20岁至70岁年龄段,平均每人瘦身超5公斤。她印象最深的是70岁的李大伯,3个月时间减掉15公斤,“原先,老爷子有‘三高’,每天要吃16颗药,减肥后各项身体指标都趋于稳定,吃药数量大大减少。”
减去的体重,增加的是健康。实际上,超重与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等多种慢性疾病密切相关,成为威胁健康的重要隐患。体重管理门诊的设立,正是为了让健康生活方式更普及,有效遏制超重和肥胖上升趋势,推动慢性病防治关口前移。
“我们接诊的患者中,约30%在减重后血糖、血脂回归正常范围,可以说减重是降低慢性疾病风险的关键。”吴长珍说。
吃饱了才有力气减肥
“摸底”,只是第一步。
回到门诊室,吴长珍仔细批阅起我们的“试卷”,不时拿笔在相关数据上画圈,“你们的体重不高,BMI也在正常区间。”
听到这句话,我们长舒了一口气。不过,她随即话锋一转,“但你俩的体脂率偏高,以30%为临界值,一个29.7%,一个31.8%,算得上‘瘦胖子’了。”
体重和BMI都不高,怎么就胖了?看我们一头雾水,吴长珍解释说,平时大家主要靠体重数字来判断胖瘦,这其实并不准确,BMI和体脂率都是重要参考。“体脂率31.8%代表100斤有31.8斤脂肪,你们这项数据偏高,意味着体内脂肪偏多,需要减脂。”她说。
脂肪多,是日积月累造成的。“那是不是只要少吃就能瘦下来?”听到我们的提问,吴长珍摇摇头,立即纠正这个误区——当过度节食时,人体会开启“自我保护机制”,就像动物冬眠一样,进入低代谢状态,反而越饿越胖。所以,“吃饱了才有力气减肥”这句话有一定道理,节食减肥不科学。
正当我们迷茫减脂该从何下“口”时,吴长珍告诉了我们一份“211”秘籍:每餐2份蔬菜、1份优质蛋白、1份粗粮主食,每份都是一个拳头大小的量,做到营养均衡。
“你们的肌肉量比较少,需要摄入更多的蛋白质,像肉、鱼、蛋等就是最好的蛋白来源,而面包、冰淇淋、蔬菜干等要尽量少吃……”在半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吴长珍给我们上了一堂健康饮食课。
将目光拉远到全球,目前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均推出了类似体重管理门诊的模式,并由营养师、运动专家、心理医生等多学科团队提供综合干预。
“在我们这儿,体重管理同样不是单打独斗,每位医生都是居民的‘体重把关人’。”吴长珍举例说,比如家庭医生会定期随访、监测居民的体重变化;中医师会根据舌苔脉象,开出药方;康复治疗师则会定制个性化运动方案。
AI开出运动处方
既要管住嘴,也要迈开腿。拿到饮食清单后,我们来到数字化运动室,这里将为我们提供个性化的运动方案。
乍一看,这间运动室似乎没什么特别之处。“‘玄机’都在这里。”康复治疗师李媛媛举起了手中的黑盒子。原来,这里面是一根心率带。“别小看这个黑科技,它能帮助我们优化运动强度,实现高效燃脂。”她补充说。
为了获取运动处方,我们戴好了心率带,开始安静心率、3分钟台阶、握力、俯卧撑等一系列测试。测试听起来简单,实际强度却不小。比如,3分钟台阶测试,我们需要在高度达30厘米的台阶上下走动……
30分钟后,我们气喘吁吁地完成了所有测试。与此同时,电脑后台通过AI算法也自动生成了运动处方。“你们的核心肌力和上肢肌力偏弱,所以运动处方中增加了仰卧踩单车、转体推肩等训练。”李媛媛说,减脂必须迈开腿,但是不当的运动不仅无法达到预期效果,还有可能造成软组织损伤等风险。如今有了AI助力,个人体质数据实现精准匹配,运动处方会更有针对性地补短板。
根据最新出炉的运动处方,我们的训练动作涵盖热身、全身、拉伸等多个环节,共有20多个动作。“一周至少锻炼3次,每次的全身有效训练时间要在30分钟以上。”李媛媛透露,医生在后台能看到我们每次的训练打卡,一旦“划水”,后台会自动发出提示。不仅如此,四季青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在研发新功能,通过拍照就能实时显示出饭菜的热量值。
“目前,上城区基层体重管理门诊已实现街道全覆盖,并全程管理,引入数字运动疗法、营养AI模型等智慧手段定制个性化营养、运动干预处方。”上城区卫健局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