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46年的“模范夫妻”分享“爱情秘籍”!曾见证上百对新人的甜蜜时刻
2022年,上城区婚姻登记中心“搬家”了,迁到了桃花湖公园。每年近2万对新人在这里登记婚姻,许下与子偕老的白首之约。
周根友和李爱萍也是在那一年,成了特邀颁证员。
2年多来
见证上百对新人的重要时刻
在桃花湖公园的李爱萍,穿着一身正红的呢子风衣,与满堂的喜字相得益彰。
第一次为小年轻颁发结婚证时,她也穿得很正式:“问女儿借了一套红西装,从上到下都是红彤彤的,老头子也打了红领带。”生怕新人看不出他俩的满满祝福。
第一次为新人颁证
特邀颁证员跟证婚人一样,都是婚约的见证人,只不过一个出现在领证当天、一个坐镇于婚宴现场。
周根友、李爱萍成婚46年,是一对军婚夫妻,也是街坊邻里眼中的“模范伴侣”。予人颁证,庄重又正式,因此两人还准备手稿,在新人领证前,向他们分享从蜜里调油到柴米油盐的46年。
两年多的时间,他们递出了上百对红本本和婚书,在登记拍照的大堂里,说了一遍又一遍“今日见证两人结为连理,恭喜新婚。”
“有些年轻人会主动邀请我们一起合影,印象很深的是有一次颁证时,坐在第一排的新人是现役军人,他们听了我们的故事很感动,说以后回想领证的这天,也一定会记得我们的话。”李爱萍笑了笑。
46年,从蜜里调油到柴米油盐
夫妻俩分享真实的“感情鸡汤”
李爱萍两人分享的是自己的回忆。
1976年,李爱萍放探亲假,从大连回到老家衢州。同一段时间,周根友的母亲去世了,他从上海赶回衢州。
李爱萍的父亲是山东人,早先就认识周根友一家,山东人格外看重孝道,看到周根友为母亲守灵,有了一丝触动。
“我爸爸先看上了他,觉得小伙子是个有情有义的实在人。”李爱萍说,“我妈妈有点担忧对方家境没有我们好,但我爸爸说两人有手有脚,靠自己好好赚钱就行。”
李爱萍的父亲当了那“红娘”,两人认识了没多久,因为各自部队一个在北海、一个在东海,所以很快又分开了。
那时候在部队里不便打私人电话,他们就寄雁传书,一个礼拜互通一封信,聊聊最近在干什么。有一次,周根友在信里表露了心思:在个人问题上,我还是一张白纸,你愿意在白纸上画画吗?
“这是他的求婚信。”李爱萍打趣,3年的异地恋结束了,一切水到渠成,没想到在办婚宴时,出了点小意外。
婚礼的时间定在10月1日,亲朋好友都已经通知了,却在9月底,李爱萍突然接到了招工的任务,需要接受好几天的封闭式管理。
“他说婚礼有他,一个人也会把亲朋好友都招待好的,让我放宽心。”李爱萍说,周根友的不抱怨就像他这个人一样,总是宽以待人,她觉得找对了人。好在后来,李爱萍获得了一晚的解禁,顺利出席了婚礼。
婚后46年,两人还过出了很多心得,在颁证现场也总会提及:“夫妻俩从不同的家庭走来,一开始肯定只看到对方的优点,但在日后的磋磨中,要以包容的心态对待家庭。”这句话是他们真实的“感情鸡汤”,他们希望新人们都能互相扶持,相携走过一生。
如今,这对“模范夫妻”的日常是这样的——李爱萍负责“貌美如花”,周根友负责“油盐酱醋茶”。
“我闲不住,社区里的舞蹈队、合唱队、美食团、太极拳、腰鼓队等都参与了,每周活动忙不过来。他喜欢早上到桃花湖走一圈,回家后再包揽一些家务。”李爱萍说,“不过他是我最坚实的后盾。前几年疫情,我作为楼道长每天要做志愿服务,这种时候他也会跟着我一起忙碌,做卡口检查、上门送菜等工作。”
如果再年轻几十岁,李爱萍说,她还会选择周根友,而且要在桃花湖公园办一场充满仪式感的婚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