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积极推进老年助餐服务体系建设
下午4点半,位于紫阳街道春江社区的幸福助餐点飘出阵阵饭菜香。目前,这个位于社区公共活动区一楼的助餐点已顺利运营了2个多月时间,高峰时期日均用餐量达200余人,在社区居民的一致呼声中,这里从仅供应午餐改为供应两顿正餐。
一个加热台、一个碗筷消毒柜、几张餐桌的小小助餐点哪里来的“流量”?一起看看紫阳街道的“解题思路”。
烧饭过程发“群里”
这里的饭菜落胃、干净又便宜
虾仁炒时蔬、汆丸子、水煮鱼片、清炒莴苣……开饭前,工作人员会把当日菜品照片发到包含328名居民的社区助餐点微信群中。“除了每天的菜品实拍,我们还将烧菜过程制作成视频。明厨亮灶让大家吃得放心,厨师的烹饪水平也备受大家认可。”
运营方赵曼表示,同样是一道蒸萝卜,更好吃的秘诀就在于食材。“没做邻里食堂、助餐点之前,我也不懂怎么在市场上买到最优质的食材。现在边学边干,不管是河鲜、肉类还是蔬菜,我们的品控都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
助餐点的饭菜是在紫阳街道木场巷社区邻里食堂制作的,两点之间的车程不超过10分钟。按照区民政局对助餐点的要求标准,餐饮设施设备应安全、卫生,符合食品安全相关规定。在类似“中央厨房”的运作模式下,饭菜可以保证后厨正规、新鲜干净,运营成本也得到了一定的分摊。
“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只需要花12.5元,就能吃到一份一荤两素、少油少盐又好吃的可口饭菜。”春江社区相关负责人表示,社区选择与运营方合作,也是考虑到这样可以在确保餐饮质量的前提下优化运营成本,促进助餐点良性发展。
“很多老年人是用现金支付的。没有0.5元现金的话,工作人员会给他们再抹个零。”
志愿者当起“服务员”
用餐居民竖起大拇指
“最近天冷,每天8点30分要打开电源,给菜品加热台加水、加温,再烧上一锅汤。旁边场地早上打太极拳的居民比较多,有时会用下这儿的椅子,在开饭前我们会归置整理一遍。”说起每天要干的事儿,春江社区居民朱树坚如数家珍。
在这里,除了配送、收银、打菜是运营方工作人员完成的,其他很多事情都是志愿者们积极在做。“我们发动了社区5个支部的党员,还有一些居民骨干、沿街商铺工作人员。大家轮班来做志愿者,帮忙摆放桌椅,为用餐居民打汤,开展垃圾分类。”
有几次遇到老年人不会刷卡的情况,值班志愿者还自掏腰包给他们买单。“第二天,老年人保准会按时来还钱。”
身份证没带所以证明不了年龄?志愿者帮邻居们作证。独居老人下楼不方便?腿脚利索的年轻人打包好饭菜给他们送上门。就这样,社区志愿者架起了居民与助餐点的“连心桥”。“有居民怕我太累,劝我多歇歇。但我认为,我是党员,要对得起自己的入党宣言。”朱树坚如是说。
不光是吃饭的地儿
这里还成了社区的“民情直通车”
助餐点有两张铺着红布的大圆桌,是附近酒楼公益捐赠的。它们摆在大厅的落地窗边,冬日阳光就这么透过玻璃,温暖地洒在围坐居民的身上。
午餐一般在中午1点钟结束供应。大家吃完饭,还会在这里聊聊天、唠唠嗑。随着时间推移,春江社区助餐点愈发体现出了一些“社交属性”。
春江社区党委书记何牧每周会拿出2-3天,在用餐时间内到这里“蹲点”,居民们也乐于在此和他反映情况。“从今天的饭蒸得软还是硬,到今年社区乒乓球赛怎么举办,大事小情都会跟我讲。”
有的社区独居老人在这儿结交了新朋友,有些居民在被志愿者服务后主动报名加入其中。“我们的朋友圈是不断扩大的。最早,助餐点‘吃百家饭’成长起来,场地由业委会提供,水电是物业免费接的,共建单位捐赠了一批餐券用于给孤寡老人、困难群众送餐。在党建引领下,各方都为写好社区民生答卷提供了助力。”何牧表示。
近年来,紫阳街道通过“幸福·邻里食堂”项目大力推进老年助餐服务体系建设,建成杭州首个智能无烟食堂,推动“数智食堂2.0”升级,形成可持续助餐新模式,实现了老年助餐服务全覆盖。接下来,街道也会持续探索更优更好的基层工作路径,让每一位居民都能体会到实打实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