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zsc.com.cn

浙新办[2006]23号

中国空军梦开始的地方,竟然在这里!

2025-02-17 10:42:39来源:笕桥街道 都市快报

图片

笕桥站 摄影/夏阳

上城笕桥——中国空军梦开始的地方。1931年,中央航空学校选址杭州笕桥。机场和校舍建成后,这里成为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空军培训基地。去年10月最新公示的《杭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1-2035年)(草案)》中,笕桥-航校便被列为五大历史文化片区之一。

历史上的笕桥,曾是杭州的桑蚕之乡、药材之乡,极尽繁华。通往笕桥机场的那条机场路,在南宋时,曾是一条车马滚滚的迎宾大道。

笕桥原名叫“茧桥”

“艮山门外丝篮儿”指桑蚕之事

图片

笕桥老街旁的茧桥

笕桥原本的名字叫“茧桥”。

据南宋《咸淳临安志》记载:“该地因产茧闻名遐迩,地亦以物命名,故称茧桥。”自古以来,此地就盛产桑蚕,再加上河道纵横、小桥密布,所以古人把这一带称之为“茧桥”。时至今日,很多老杭州人都还记得一句老话,“艮山门外丝篮儿”,说的就是蚕桑之事。

图片

万事利

1928年,浙江大学农学院创设蚕业系,还曾在笕桥建立浙江蚕业改良场,进行桑树栽培技术研究和养蚕育种试验。鼎鼎大名的万事利集团前身就是杭州笕桥绸厂。

笕桥不仅是桑蚕之乡

还是药材之乡,最出名的就是笕桥十八样

茧桥是怎么变成笕桥的?据史料记载,清嘉庆年间,茧桥还保有它最初的称呼。至于后面更名,民间有一说法是,正是因为此地桑蚕产业发达,所以古人在此大兴水利,修建各种引水“笕”而得名。还有一说,此处曾有一座笕桥,“由于水底埋有竹笕,上面铺上石板而得名笕桥”(《艮山杂志》)。

图片

笕桥十八样

笕桥其实不仅是桑蚕之乡,还是药材之乡,这里最出名的就是笕桥十八样,俗称“笕十八”。包括玄参、麦门冬、地黄、薄荷、草决明、千金子、白芷、白芥子、荆芥、牛蒡子、冬瓜皮、冬瓜子、萝卜子、地枯娄、黄麻子、泽兰、地鳖虫、僵蚕。其中很多药材都曾为贡品。

机场路旁的枸桔弄社区,原也是因为盛产枸桔而得名,历经元明清,枸桔弄药市都是杭州艮山门外最大的药材市场之一。

通往笕桥机场的机场路

曾是南宋的迎宾大道

笕桥人为了保护赖以生存的桑田不受海浪的浸漶吞噬,还从艮山门到笕桥,特意修筑起一条塘堤——走马塘,也就是现在的通往笕桥机场的机场路。

图片

老笕丁路

为了护堤,笕桥人还仿造灵隐、天竺路,沿路种植松树,一种就是九里,从三里亭附近的诸葛庙经笕桥机场左侧的应家桥到樟木桥止,因而这条路还有一个杭州人很熟悉的别名——城东九里松。作为从东北方向进入杭城的主要驿道,此路曾极尽繁华。

图片

迎宾大道

南宋建都临安后,此路更被当作迎宾大道。北国来杭的使者必先入住赤岸(今丁桥)的班荆馆(后又扩建了承天宫和玉润亭),再乘坐车马经走马塘进入城区。

笕桥机场所在的横塘

历史上曾有“小金陵”之名

图片

笕桥横塘一区墙画 摄影/夏阳

南来北往、熙熙攘攘,集镇也应运而生。笕桥机场所在的横塘,历史上就曾有“小金陵”之名。《杭州府志》载:“横塘市在艮山门外东北十二里,居民饶庶,士物汇聚,俗有小金陵之称。”

到民国时期,笕桥更是已发展成为一个居民密集、街市兴旺的商业集镇,传说笕桥老街上仅油车铺就有九家,当铺十八家,俗称“九车十八当”。

令人痛心疾首的是,1937年淞沪会战后,日军攻进杭州,火烧笕桥。现在的笕桥老街是后期重建的。

笕桥曾是晚清八十一标马队营地

1931年建成航校,成为空军培训基地

笕桥不仅自古繁华,战略位置更为重要,作为杭州的东大门,历来是兵家要地。晚清的八十一标马队营地和炮营校场就设在此地。太平军进驻杭州后,也曾在笕桥设立“营盘”。时至今日,尚有“大营门”“小营门”等地名,当地老人可能还习惯把笕桥叫作“大营笕桥”。

图片

笕桥机场鸟瞰(1933年)杭州档案馆

中央航空学校选址杭州笕桥,也是看中其交通便利,经济繁华,战略地位又十分有利。1931年,机场和校舍建成后,原在南京成立于1928年的中央军校航空队即搬来笕桥。航校也成为了当时中国规模最大并由中央直属的空军培训基地。

据《笕桥·中央航校史话》介绍,航校要求每个学员都牢记“空军训条”,并以此为鉴,严以律己,包括“至高无上,为空军救国独一无二的责任”“为国捐躯,为空军救国杀身成仁的精神”“有我无敌,为空军救国至大无畏的胆量”“质素朴实,为空军救国光明磊落的本色”等。

在现代化教学模式的严格训练下,航校培养出了一大批飞行员,但在此后的抗战中几乎全部牺牲。这些学员心怀天下,舍生忘死,“我们的身体、飞机和炸弹,当与敌人兵舰、阵地同归于尽”。

1937年的那场“八一四”笕桥空战

写下了中国抗战史光辉的一页

图片

笕桥的碉堡

抗战爆发后,1937年8月14日发生在杭州上空的那场“八一四”笕桥空战,更是写下了中国抗战史和中国近代史极其光辉的一页。

淞沪会战爆发后的第二天,日军空袭杭州笕桥机场。中国空军第4航空大队在高志航大队长率领下,驾驶霍克-3战斗机腾空迎战。短短30分钟的空战,高志航等人共击落日机3架,击伤1架,而中方仅有1架战斗机轻伤,首创中国空军抗战中空战3比0的光辉战绩,打破了“日本空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因为当年空战就在低空进行,而且即使是战斗机飞得也很慢,所以当日机冒着烟,从天上栽下来的那一幕,很多笕桥人都看得真真切切,热血沸腾。

据战史记载,在后来历时3个多月的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中,高志航和战友们又击落、击毁敌机230架,击毙敌飞行员327名。

令人悲伤的是,1937年11月21日,在河南周家口机场,高志航在起飞迎战日机前,一枚炸弹正好在他身旁爆炸,牺牲时年仅30岁。

据悉,笕桥机场西大门有一条通往丁桥皋亭山方向的大路,沿着此路前行约4公里,有一座鸡笼山。山坳里就藏着一间木屋打造的英雄冢,门楣高悬一块题有“枕戈兵室”的牌匾,其意是“枕戈饮血,杀敌报国”。此处共葬有几十位航空烈士,如高志航、沈崇诲、阎海文等,大多数都是衣冠冢。他们机智勇敢、宁死不屈的笕桥精神也流传了下来。

萧山机场启用后,民航撤出笕桥机场

航校旧址入选“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

1949年,笕桥航校旧址作为新中国航空学校和军用机场使用。

1957年1月,中国民航局在笕桥机场正式建客运站,称杭州航空站,笕桥机场改为军民两用。

1972年2月26日,笕桥机场还迎来了一位特殊的人物——尚未与中国建交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周总理的陪同下乘机而来。那次是尼克松第一次来到杭州,尽管只短短停留了21个小时,但后来震惊全世界的《中美联合公报》就是在这里草签的。

2000年12月,杭州萧山机场建成并正式启用,民航才撤出笕桥机场。

图片

作为“中国空军的摇篮”,笕桥中央航校旧址一直被完好地保存着。2006年5月25日,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11月再度入选第三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名录。

作者: 编辑:李佳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