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后返程途中,小心血管也“堵车”
春节假期已经结束,还有朋友仍处于返程路上。不少人表示,经历了高速路堵车,终于下车到达时那叫一个神清气爽,但也要避免连续开车,适时活动。
近日,话题#男子连续开车10小时到杭州差点截肢#冲上热搜。“尚医生”表示,这是深静脉血栓导致的。由于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易使下肢血液循环受阻,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堵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从而出现肿胀和疼痛。严重时确实存在截肢风险。
除了驾驶车辆,长时间乘坐高铁、大巴、飞机也容易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
值得注意的是,长时间乘坐交通工具,在狭窄的座位中肢体活动减少,同时,交通工具内空气流通受限,加上饮水量少,血液的浓稠,都会促使血栓形成。
研究表明,飞行超过12小时,症状性静脉血栓发病率为0.5%,每增加2小时飞行时间,血栓的风险增加26%,这也是“经济舱综合症”的表现。
深静脉血栓有何症状表现?
1、下肢肿胀:通常单侧腿部肿胀,可能伴有疼痛。
2、疼痛或压痛:站立或行走时疼痛加剧。
3、皮肤发红或发热:血栓部位可能出现红肿、温度升高。
4、静脉突出:皮肤表面可见明显的静脉扩张。
注意:久站久坐,比如打麻将、长途开车乘车乘飞机等,容易形成深静脉血栓。一旦血栓脱落,进入肺,引起肺部栓塞极度危险,甚至可能致命。
所以对于长时间开车、坐车的人群,如果出现腿部不能解释的肿胀、疼痛、发热,甚至看到两条腿不一样粗细,一定要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如何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为确保安全出行,超过3小时的长时间驾驶、乘坐交通工具时,可以尝试以下几点:
1、定时休息、活动:每1-2小时休息时进行腿部伸展、走动等简单活动,可通过“提膝、踝泵、绕趾、贴胸”活动促进血液循环。
2、补充水分:多喝水,避免血液黏稠,降低血栓风险。
3、穿着宽松衣物:避免穿着紧身衣物,确保血液循环畅通。对于有静脉曲张倾向的人群,可以考虑穿着医用弹力袜,以提高静脉回流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