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城“00后”为患者送上珍贵的“新年礼物”
黄琦成为上城2025年首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和上城第57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本报讯(区红十字会) 1月24日中午,经过4个多小时采集,上城志愿者黄琦顺利捐献了170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在新的一年,为白血病患者送上一份最珍贵的“新年礼物”。
今年23岁的黄琦是浙江大学在读研究生,目前在杭州某儿童医院进行规培。2024年10月,她接到了区红十字会的电话,她的造血干细胞入库血样信息与一位血液病患者配型成功,询问她的个人意愿。“我入库时就想好了,这是一件有缘分、正能量的事,只要和患者匹配上,一定会捐献造血干细胞救人的。”黄琦毫不犹豫地回复到。
对于黄琦来说,捐献造血干细胞救人的事情并不陌生。2021年,在上大学期间,她了解到造血干细胞捐献救人的知识后,主动留取了血样,加入了中华骨髓库,“虽然配型成功的概率很低,如有可能,还是希望可以救一个人。”四年前的决定,让“生命银河”中又多了一束不灭的“星光”。大学时,黄琦也是学校生命相髓志愿服务队的骨干成员,定期在校园开展造血干细胞捐献宣传活动,让更多的爱心人士加入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队伍,为有需要的血液病患者送去希望。
其实,当黄琦把要捐献造血干细胞救人的事分享给身边的人时,也遇到了当年宣传造血干细胞捐献的顾虑,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人听到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另一个名字——“骨髓移植”后,都会吓得连连摇头。采骨髓?听起来就痛!万一采完后自己元气大伤,恢复不了怎么办?“很多人告诉我,献血可以,捐骨髓就算了。”黄琦说。面对大家的质疑和顾虑,黄琦仍旧没有忘记四年前入库的承诺,践行她救死扶伤的医者誓言。
让黄琦更为担心的是,在接到初筛通知后,后续的两个月里,她迟迟没有等到需要进一步检查的通知。“我内心还是有点失落的,还以为选择其他志愿者了呢。”黄琦说道。其实当时初筛时,患者实际匹配到了两位合适的志愿者,前一位志愿者因身体检查不符合条件,才顺位启动下一位志愿者,时间上有耽误。接到区红十字会的第二次电话后,“TA若安好,我就备胎到老,TA若不好,我就是救命稻草。”黄琦幽默地表示,这份特殊的“血缘联系”很有意义。
按照正常捐献计划,在顺利通过后续的高分、体检等捐献前的检查后,预计会在年后正式采集。黄琦也做好了过年提前回家的计划和单位排班时间的确认。但是,1月13日,由于患者病情突然恶化、需要尽快完成捐献。“临近春节,不知道志愿者能否在这个时间段捐献?”区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将这一紧急情况告知了黄琦。接到电话后,黄琦毫不犹豫地在第一时间答应了下来,并立刻调整了原有行程:“本来今年过年计划早点回老家看看父母,遇到救人的事就推迟回去了,捐献完成后我会第一时间回老家报平安!”她的爱心义举也得到所在单位的大力支持。黄琦说,希望她这一束“微光”能够为患者家庭点亮“灯火”。
捐献当天,黄琦的父母也从老家打来电话为她加油打气。父母坦言,前段时间,孩子和他们提过捐献造血干细胞救人的事,他们内心还是有些担心顾虑的,怕影响女儿的身体健康,“女儿是学医的,也和我们做了些思想工作,我们还是能够接受的,毕竟也是救人。”父母表示,为孩子的大爱行为感到骄傲。
捐献完成后,黄琦收到了来自患者家属的感谢信,“感谢您在我们最无助的时候,给予了我们这个家庭最大的希望!等我们度过这个难关,我们也要像您一样去传递这份大爱善举……”黄琦看到来信后,感触颇深地说道:“收到信,我又感动又高兴,只要患者能健康,我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作为一名儿科医生,在医院里经常看到一些凶险的病例,找上人生画卷刚刚展开的年轻人,甚至是才来人间几年的孩子,我真的很想帮他们。这次被我这个儿科医生刚好撞上了,专业对口啊,只是用一种特殊方式救治,对于我来说没问题,也希望患者能够早日康复,平安健康。”
从宣传者到捐献者,从医学生到医生,黄琦的这份初心和爱心就像一棵蒲公英播撒着“爱的种子”、点燃了生命的希望,通过这次捐献,她成为上城2025年首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和上城第57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