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国家立法“小站点” 展现基层民主治理“大担当”
接地气 察民情 聚民智
区人大常委会湖滨街道工委
听取基层群众对法律法规草案“原汁原味”的意见建议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鸿忠莅临“湖滨晴雨”工作室调研考察
上城区人大常委会湖滨街道工委始终支持“湖滨晴雨”工作室基层立法联系点站在民主立法、开门立法的“最前线”,协同工作室建强阵地、抓好队伍、优化机制,不断拓宽人民群众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当好百姓心声走进国家立法机关的“直通车”,努力使每一部法规都载满民意、贴近民生、顺应民心,让小小立法联系点在基层民主治理中展现出大担当。
建好平台阵地
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可亲可感
严格标准,建设“无门槛”联系点。坚持把“湖滨晴雨”工作室扎根在最贴近百姓生活的里弄小巷,按照“有固定阵地、有标识标牌、有规章制度、有工作队伍、有网络平台、有工作档案”的标准,规范建设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阵地,常态化开展法律法规草案意见征集活动,组织居民群众有序参与民主立法,让“立法”从“专业事”变为百姓进得了门、找得到人、说得上话的“身边事”。
打通渠道,建设“零距离”联系点。通过线上线下同步发力,将“湖滨晴雨”工作室成功打造为基层群众、人大代表与立法机关的沟通桥梁。在线上,将“基层立法联系点”数字化应用场景与“浙江人大代表履职服务平台”“杭州数智人大”“上城区街道人大工作”等场景融合运用,实现数字赋能基层群众和人大代表参与立法、监督执法、促进守法、宣传普法。在线下,则根据湖滨街道居民老龄化程度高、重点商圈人流密集的特点,在街道6个社区设置“晴雨信箱”,在湖滨步行街电子屏上投放立法信息采集二维码,通过多种途径让地方立法民意征求直抵基层、直达一线。
整合功能,建设“共享式”联系点。充分发挥“湖滨晴雨”工作室自身多平台汇集优势,既打通中宣部舆情直报点、人民网基层建言点等民意征集平台,形成听民声、集民意、汇民情的综合矩阵;又与街道居民议事会“晴雨议事坊”贯通,围绕老旧小区改造、服务提升等议题进行民主议事,有效助推基层社会治理走深走实;还与街道人大代表联络中心站等阵地共融、人员共通、信息共享、活动共促,围绕“联商督促智”功能,发挥代表作用,探索从立法意见收集向议事协商、过程监督、结果反馈延伸,实现全流程闭环,让立法联系点融入基层治理方方面面。
强化组织体系
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见人见事
抓实骨干力量,打造高素质的立法信息员队伍。一方面,坚持普遍性和代表性相结合,选拔出一批政治素养高、责任心强、群众基础好,且具有一定法律敏锐度的力量参与到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中来。另一方面,以人大代表、居民议事会成员为骨干力量,充分调动居民小组长、基层干部、行业精英、法律顾问等群体资源,组成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百人立法信息员团队,夯实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的基础,将工作触角延伸到生产生活第一线。
延伸民意触角,打造多层次的民意征集网络。优化完善“召集员+联络员+代表库”意见征集链条,建设起涵括1个基层立法联系点、7个立法联络站、37个信息采集点的“1+7+37”工作架构,辐射辖区189个微网格,打通立法意见征集“最后一公里”,形成立体化、全覆盖的立法意见征集网。推动“广泛征集”与“重点征集”相结合,根据法律法规草案内容,在广泛征集群众建议的同时,面向重点群体开展定向收集,让“家门口的声音”第一时间“原汁原味”收集上报。例如,开展《浙江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草案)》意见征集工作时,重点面向湖滨商圈企业收集立法建议28条。
拓展外延服务,打造贴民心的法律服务团队。创新打造“湖滨晴雨”基层立法联系点合伙人机制,既联动区法院、区检察院、区域重点律所、高校、企业等单位资源,又引入专家顾问团、专业智囊团、学生志愿者等群体力量,面向居民群众开展法律宣传、法律咨询等服务,将立法意见征集与释法、宣讲相结合,让民主理念、法治观念深入人心,推动“全民法治教育”润物细无声。今年以来,累计开展法律宣传活动50场次,开展法律咨询91次。
优化制度机制
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有型有效
守正创新,完善工作流程机制。一方面,围绕建立完善基层立法联系点检查考核办法、信息员管理办法、财务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等11项制度,推动基层立法联系点运作规范化。另一方面,围绕立法建议征集全过程,结合群众实际,创新形成“接受征集任务、前期解读学习、制定工作方案、征求意见建议、形成报告初稿、上报报告定稿、做好档案整理”的“晴雨七步工作法”,让基层立法建议高效流转。截至目前,已累计参与131部法律法规草案的意见征集活动,其中法律3部、浙江省地方性法规50部、杭州市法规规章78部,上报意见建议4200条,被采纳吸收222条。
分层分类,完善问题解决机制。聚焦群众反映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进一步完善问题解决机制,让群众感受到法治的民主和温度。一方面,助推重点问题交办解决,针对立法建议中提出的住宅小区基础设施薄弱、物业管理缺位,市场化物业“不愿管”、居民自治“不善管”等困境,结合街道重点工作,打造“接得住、管得好、可持续”的“国企托底物业管理模式”,实现老旧小区物业管理100%覆盖。另一方面,推动民生问题协商解决,根据收集立法建议时了解到的居民对老年食堂多样化的需求,结合“相约星期五”协商平台,就菜品种类、菜品价格、供餐形式等召开专题议事协商会3场,最大限度凝聚共识,使民生实事项目办到群众心坎上。
规范管理,完善反馈激励机制。坚持每季度梳理晾晒法律法规草案意见征集数量、上报数量、采纳数量,每年总结立法联系点工作成绩,并通过数字化平台,一屏展现每个法规草案的立法建议内容,用最为直观的方式,让群众深切感受到自己的建议有人听、有回音,深刻认识到人人都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参与者、受益者。同时,制定联系点立法建议奖励办法,每年定期总结回顾当年工作成果,根据报送和录用情况给予立法信息员奖励,增强全体成员的参与感、使命感、荣誉感。近3年累计发放物质奖励价值15万元,充分调动了人民群众有序参与立法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