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zsc.com.cn

浙新办[2006]23号

省级文化特派员在文博会上秀上城乡村

2024-10-22 09:53:51来源:上城报

一座“桃花坞”,映照乡村振兴史。

10月17日,第十八届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在杭州白马湖国际会展中心盛大开幕,由省级文化特派员引领的丁兰街道皋城村文化项目“桃花坞”也在B3-01展位中精彩亮相,为大家送上了一份来自“桃源”的礼物。

古韵新生,冷瓷桃花匠心绽放

作为本次文博会“省级文化特派员”展位,同时也是皋城村的文博会“首秀”,“桃花坞”以文旅为抓手,展示了包括桃花枝、桃花胸针、桃花扇、桃耳环、桃花竹簪等在内的数十件冷瓷“桃系列”作品。

这些展品都出自丁兰街道新联会副秘书长、东林桥社区幸福邻里坊手工匠人章月芳之手。

“冷瓷手作技艺源于汉代面塑,却又在材料与技术上实现了创新。”在章月芳的巧手下,冷瓷黏土仿佛被赋予了魔法,幻化为一朵朵栩栩如生的桃花。花瓣自然风干后,展现出瓷玉般的温润光泽,半透明的质感令人叹为观止。相较于传统陶瓷,冷瓷不仅更加坚韧耐摔,其制作工艺也更加简便灵活,成为了居民们共同体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载体。

“第一次见到冷瓷的桃花,没想到这么逼真,你看这支发簪是不是和我的汉服很搭。”前来观展的市民韩女士赞叹不已,“之前我们对冷瓷确实没有太多了解,通过展会也更深入地了解了冷瓷这一独特的制作工艺。”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以桃为媒,讲好皋城变迁史

正如章月芳的创作初衷,用作品讲“好故事”。这次选择“桃”相关作品参展,是因为“桃文化”贯穿了皋城村的发展变迁。

2008年10月31日,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同志视察皋城村新农村建设情况,为村庄未来发展指明新的方向。十余年间,皋城村以“桃”为纽带,农田变桃园,村里没了围墙、附房,办起了农家乐、咖啡屋。乡村文艺团体更是通过歌舞、朗诵、说书、快板等形式,让红色文化活起来。“桃”点亮了“绿水青山”,也带来了“金山银山”,使皋城村一跃成为物质富裕、精神富足的“双富”景中村。

近年来,村庄打造了一条“红色记忆”和“粉色桃韵”交织的文旅路线,2023年全年接待省内参观学习团90场,“乡村游”人数超30万人次,村庄农家乐创下2800万元的营收。

皋城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俞建国告诉记者,本次参展的“桃花坞”是省级文化特派员阎敏为皋城村量身定制的文化项目,落地后将成为一个集非遗、文创、互动、户外休闲为一体的乡村艺术博物馆。

“这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一个文化和情感的载体。通过打造‘桃花坞’乡村艺术博物馆,我们希望能够保护和传承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融入现代文化创意元素,吸引游客前来体验,加深游客对当地文化的理解和欣赏,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双赢。”俞建国说。

共创共富,擦亮丁兰“金名片”

独木不成林,派驻皋城村的省级文化特派员阎敏深知建设“桃花坞”需要更多力量。近几个月,阎敏以新媒体小视频为抓手,寻访乡村、街道特色文化,拜访全区优秀文化人才代表,讲好100个桃文化故事,共同探讨如何打造“桃花坞”。

“‘桃花坞’不仅是一扇展示丁兰桃文化的‘窗’,也是开启村民富裕生活的‘门’。”阎敏说,接下来她计划在“桃花坞”组建一个共富工坊,邀请更多像章月芳这样的工艺大师传授桃花手工艺品的制作技巧,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制作出一系列承载生活底蕴的特色“桃文化”产品,通过文创赋能,点亮乡村振兴新场景,助力共同富裕。

借力杭州文博会,皋城村“桃花坞”不但向全国进行了精彩的“自我介绍”,还将成为丁兰街道未来交流合作的“金名片”。

“我们将继续深挖文化内核,植入文化产业,让丁兰‘桃花坞’的名声更响,影响更广。期待文博会成为‘桃花坞’的新起点,让更多人能看见‘桃源丁兰’美好生活图景,吸引更多‘合伙人’,共同编织属于我们的‘桃源梦’。”丁兰街道主要负责人表示。

作者:丁兰街道 编辑:李佳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