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zsc.com.cn

浙新办[2006]23号

走红网络的“冰镇”穿搭,其实千年以前就很火!

2024-09-20 19:05:00来源:九堡街道 杭州发布 杭州日报

今年夏天的杭州经历了一场酷暑,因此,“冰镇”的神奇效果让杭罗“小火”了一把。其实,历史上,杭罗就因轻薄凉爽,被竞相追捧,可以说是“红”出了名。能在几近失传后走红网络,这背后,有他们的一片匠心……

直到8月末,杭州才稍稍告别了夏日的热浪。而上城区九昌路上的杭州杭罗文化创意有限公司依然“热”度不减。“接了个外地单子,够我们忙上一两个月了。” 公司负责人、杭罗织造技艺第五代传承人张春菁笑着说道:“我们也蛮意外的,现在的年轻人会这么喜欢杭罗。”

推开织造车间的大门,一台台织机不停地穿综、穿筘,织就出杭罗特有的“经纬线”。“在古代,能穿上罗衫是一件蛮体面的事,象征着一定的地位和身份。”张春菁饶有兴致向我们介绍。

20年多前,刚毕业的张春菁离京来杭,第一次穿上杭罗制成的衣物。他不知道的是,彼时,杭罗正处在几近失传的境地。“差一点,杭罗就真的要成为书里的历史了。”张春菁说道。

千年以前,“冰镇杭罗”就已经“红”了

“绫罗绸缎”,是我国丝织物的代表性品种,原料都是蚕丝,不同点在于纺织技术。其中,罗织物因大多产于“丝绸之府”杭州,故又得名杭罗。

今年夏天,杭罗曾“小火”了一把。盛暑时节,一位来自东北的客户在试穿了杭罗制成的上衣后,给出了“冰镇杭罗”的评价,表示穿上十分凉爽舒适。如此“神奇”的评价,也引起了许多网友的好奇。

“确实体感温度能低个三四摄氏度。”张春菁走到了生产车间的一处角落,这里摆放着几口大水缸,里面浸泡着满满一缸由桑蚕丝摇成的水纡,这就是“冰镇杭罗”的奥秘所在——“水织法”。

织就一卷杭罗,需要翻丝、纤经、摇纡、浸泡、水纡,再上机织造。所谓的 “水织法”,就是对蚕丝表面的丝胶蛋白进行处理。先将蚕丝放入清水之中,加入适量酸性溶液后煮沸,再将煮过的蚕丝捞出,放入清水缸中脱胶,这样下来,不仅去除了蚕丝上附着的油脂和杂质,蚕丝纤维变得更加松散、有弹性。

张春菁说,水缸浸泡一般要经过25到28天,脱胶过的蚕丝作纬线,未经脱胶处理的作经线,二者一同上机织造,经纬相交后形成一个个细小的罗孔,造就了杭罗上乘的透气性和干爽度,高温天穿上身也不黏腻。

闷热的蒸笼天,得穿得凉快点。历史上,杭罗就常在夏天被制作成贴身的打底衫,轻薄凉爽,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百姓人家都竞相追捧,可以说是“红”出了名。张春菁曾与专家们一起寻访有关杭罗的文献史料,在其中一本杭州地方志上,看到了宋代时期的“杭罗经济”:每逢春夏之交,精美的罗布便供不应求,京杭大运河上来往船只不断,码头边堆满了待运的罗布“包裹”……

杭罗走俏时,杭州城内无数人家做起了与“罗”有关的营生。“种桑的、养蚕的、织布的、染色的,全产业链都有了,说明杭罗吃香啊!”寻史问迹多年,“外来女婿”张春菁对于古杭州城早已熟稔在心,“就在老城的东北边,古艮山门机神庙一带,杭罗织造最热闹,相当于现在的纺织工业区了,一直‘火’到了清末,技艺精湛的织匠还会被民间评为‘巧儿’,很光荣的。”

复杂工艺,曾让古法技艺几近失传

按照行业惯例,杭罗织造技艺的传承主要是两类:师徒传承和家族传承。其中,邵家是杭罗家族传承的代表。1886年,邵家以“福兴杭罗”为商号,在老武林附近开起铺面,生意十分红火。如今的杭州杭罗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就是接续了“福兴杭罗”这个大名鼎鼎的老字号。

正说话间,身穿一袭黑色罗布裙的洪桂贞女士从车间走了出来,手上拿着一把梭子,看起来有些年头了。今年69岁的洪桂贞是邵家杭罗织造技艺传人,有着47年的纺织经验,是杭罗大师邵官兴的妻子,也是张春菁的岳母兼老师。

在张春菁眼里,岳母算得上是杭罗织造的“国宝”了,“蚕丝脱胶到不到位,她手一捻就知道了,这种手感没个几十年经验是摸不透的。”

在靠里的一间车间里,摆着好几台翻丝车,几十个木轮“咯吱咯吱”地翻滚着。在翻丝车前,洪桂贞将一沓沓蚕丝套入套丝框,随着木轮的转动,蚕丝的光泽在灯光下逐渐显现。

“翻丝可以去除蚕丝表面的一些疵点,让丝线更加柔软、亮丽,织出来的料子更加上乘。”洪桂贞低着头认真理着手中的丝线,因为常年捻丝、翻丝、织布,手上的纹路粗糙又深邃。

“我20岁出头就开始学了,丈夫就是我的老师,他一直说,织机是我们的衣食父母,这辈子都不能忘的。”在洪桂贞的印象里,邵家总是机杼声不断,织罗的技艺也给一代代邵家人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和不俗的名气,“那时候,一台织机就能养活一家人,一点儿也不夸张的。”

随着生意的不断扩大,1985年,邵官兴开起了杭州福兴丝绸厂,夫妻俩守着织机继续过着日子。兴盛时期,还有许多人敲开邵家的大门求师问艺,然而,因为工艺复杂,费工费时,想要出师并非易事,“有人学了好几年都学不透,渐渐就放弃了。”洪桂贞说。

也就十多年的光景,社会的发展也冲击了这项古法纺织技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直到二十世纪初,各类棉织物、化纤织物层出不穷,它们结实耐穿、物美价廉,很受市场欢迎。

洪桂贞的女儿邵国飞记得,渐渐地,家里几乎接不到什么订单了,而为了保留住家族的手艺,父亲开始去外面找活干,赚钱来养活当时已经亏本的工坊,母亲则坚持在家里织造杭罗,量不多,也不赚钱,往往是费力也不讨好的。

到了2002年初,邵国飞和丈夫张春菁决定回杭工作。也是在这个时期,家里的机杼声才真正引起张春菁的注意。他曾好奇地问岳父,“既然都不能赚钱了,为何还要辛苦坚持纺织?”面对“毛头女婿”的提问,邵官兴淡淡笑笑,只是把“福兴杭罗”的历史当故事一遍遍讲给女婿听。

很快,张春菁来了兴趣:除了口耳相传的家族故事,还有哪里可以找到杭罗的资料?“找来找去都找不到系统的记载,说严重点,如果没有下一代的传承人,杭罗技艺就要失传了。”

国潮兴起,杭罗的未来依然有生命力

一遍遍寻史问迹,让张春菁对杭罗有了特殊的情感,渐渐地,他觉得自己有必要做些什么。一开始,张春菁会在工作之余跟着岳父岳母学习技法,一遍遍理着丝线。这样的学法难以做到事无巨细,加上织造技艺并无标准的技术参数,一段时间下来,张春菁只能学到些皮毛。

几经考虑后,张春菁和妻子决定辞掉工作,担起传承的责任。此时,夫妻俩并不知道,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杭罗都不能“养活”自己,厂子要靠接别的服装加工生意过活。

即便如此,张春菁还是觉得,杭罗手艺不能丢。

进退维谷之间,杭罗迎来了转机——2006年至2008年,“杭罗织造技艺”先后列入杭州市级、浙江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对杭罗的传承来说,意义非常重大。”那段时间,张春菁就像“打了鸡血”一样,白天在工厂里研究丝线,晚上坐在电脑整理资料,为杭罗申遗做准备。

2009年9月,“杭罗织造技艺”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中的重要代表性子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11年,为开展杭罗非遗保护工作及杭罗服装贸易业务,张春菁和妻子一同创立杭州杭罗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正当夫妻俩以为可以为杭罗的存活机遇喘口气时,现实又泼来了一盆冷水。

2021年,邵官兴遗憾离世。“父亲走时别的都没有交代,就交代我们把杭罗传下去,突然我就觉得,传承的事不能慢慢来,时间是不等人的……”父亲走后,邵国飞决定沿用“福兴杭罗”老字号,全面接手杭州福兴丝绸厂的杭罗织造业务,这也是目前杭州范围内唯一家采用传统工艺生产杭罗的厂家。

车间里有几台颇有些年头的纺织机,那是邵官兴研发的半自动机器,称不上先进,但织出来的料子却很受认可,北京瑞蚨祥、苏州乾泰祥等百年绸布老字号成为“福兴”的多年老客户。“像三梭罗、七梭罗等老织法都是手工生产的,有些客户觉得这样的布料穿起来更贴身,更有味道。”在恢复传统的手工生产之余,近年来,张春菁还在探索制定更加现代化的工艺“标准”,以提高生产效率——一个师傅,一台织机,加班加点一整天,最多只能产出十几米面料。

“我们确实需要把杭罗的传习难度‘打’下来,这样才能让更多有兴趣的人关注杭罗、学习杭罗,成为杭罗的传承者。”最近几年,国潮的风也吹进了古朴的杭罗厂,不少新中式服装品牌找到了“福兴杭罗”,许多更符合年轻人口味的国风罗织物在互联网走红。

张春菁和邵国飞还在生产之外动起了脑筋,比如推动杭罗数字藏品、杭罗新标准问世,与高校合作尝试“工厂+实验室”模式,创新升级织料更新杭罗品类,还招募培养了一批有纺织经验的员工学习杭罗技艺……

在浙江省非遗馆里,有一处杭罗体验区,摆放着罗扇、罗帕、罗裙、镜子、书签等许多杭罗“周边”。张春菁和邵国飞时不时就会去走走,或做讲师,或做导游,不过,他们更喜欢做个体验者,和前来参观的市民一起坐下来动动手。

“很多人看过、试过,就爱上了杭罗,我想,越是传统的东西,也许越有生命力。”张春菁笑着说道。

作者: 编辑:李佳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