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特派员在上城 | 让“双拥”和“邻里”碰出文化火花
“说到‘清波门’三个字,你能想到什么?”一般人首先想到的是杭州十大古城门之一。但在上城区文化特派员陈铮看来,这三个字意味着这里咫尺西湖,地处吴山山麓,临近清河坊历史文化街区,西湖的风光和众多历史遗存和文化资源组成了许多老杭州人心中的精神家园。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让陈铮对清波街道清波门社区有着独特的理解。
一到社区,陈铮就张罗起走访的事,和街道、社区的工作人员搞起了“三问”行动,目的就是为了深挖社区的文化资源和需求。她和社工一起,通过问卷调查和上门走访,问需于居民,与社区文化骨干深入交流,围绕挖掘文艺队伍与人才而问效于社工,还邀请文史专家,梳理社区文化渊源,为传承历史记忆问计于专家,为后续工作打好基础。
从文化人士,到学校师生、小区居民,除了走访各界人士,陈铮还实地探访了社区的各个文化点位和居住小区,她在古清波门遗址旁聆听关于城门的童谣,在千年古井郭婆井、南宋恭圣仁烈杨皇后府遗址等现场思索邻里文化、宋韵文化的交融。
随着走访的深入,不断有新的发现和收获。陈铮发现,清波门社区不仅是杭州的“门厅”,更是一个典型的老杭州社区,出了不少“最美人物”,邻里氛围十分和谐,形成内容丰富的邻里文化。
不仅如此,由于社区内有大量省军区机关和部队,双拥文化十分深厚。在社区双拥陈列室,陈铮从墙上照片看到1983年开始的一代代“兵妈妈”与“兵儿女”结对的故事,一点点了解社区军民融合共建的特色。当她走访从革命战争年代走来的老兵时,开始思考如何把“双拥文化”与“邻里文化”结合起来种文化、育文化。
在走访调研的同时,文化服务也在同步推进。陈铮边想边干,不断为社区“送文化”,特别是满足“一老一少”的文化需求,传统曲艺、非遗手工艺、科普课堂等等,真正做到老少皆宜。她还利用社区周边的企事业文化资源,与相关场馆合作,专门为青少年开发了丰富的课程,如非遗铜雕技艺、中药师体验等,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大门。

在街道的支持下,陈铮以丰富师生们的精神文化活动为目标,在杭师附小成立文化特派员工作站,把相关服务延伸到学校。工作站刚成立,她就和街道社区、学校共同策划《国旗国旗我爱你》主题开学第一课活动,在国旗下为学生们上了一堂关于国旗法及相关知识的微课,从国旗的历史和精神内涵、使用规范,到升旗仪式礼仪等内容,加强学生们对国旗的认知。以“开学第一课”为标志,她的文化特派员进校园工作正式启动。
在社区呆的时间久了,陈铮开始“跨越时空”,把曾经生活在清波门社区的历史名人当做邻里,李清照、刘松年、李渔、林徽因……这些历史上的诗人墨客、书画家等名人“邻居”曾寓居于此。“他们共同构筑了穿透岁月的文化及精神力量,相伴且滋养着这一方水土和邻里乡亲。”她认为,这些历史名人都是社区邻里文化的一部分。
“双拥”和“邻里”是陈铮经常提起的两大关键词,也是她和街道社区一起策划打造的项目的重点。社区“双拥”小广场作为军民共建的标志性场所,不仅见证了“兵妈妈与兵儿女”的温馨故事,也是驻地部队官兵和辖区居民心中寄托双拥情感和邻里文化交流的重要点位。“为了满足‘社区小邻里、军民大邻里’的多元化文化服务需求,我们将深挖‘双拥’文化的内涵,以提升‘双拥’小广场为核心,精心策划开展一系列具有鲜明辨识度的文化项目和活动。”
现在,陈铮正思考如何拓展这一文化阵地的辐射范围,做好文化延伸工作,努力构建出具有双拥文化特色的“幸福清波门邻里文化圈”,承载爱国深情,服务邻里之心,共筑幸福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