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zsc.com.cn

浙新办[2006]23号

文化特派员在上城 | “点线面”共进强化,他把非遗做出新花样

2024-09-05 16:02:47来源:区文明办 湖滨街道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因此,如何传承和创新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一项重要的时代命题。

两个月前,区文化特派员陈如平来到结对的湖滨街道东平巷社区,走访发现辖区范围内有大华书场、振兴祥中式服装、邵芝岩笔庄三个非遗项目。“要是能将这三个非遗项目串联起来,形成非遗文化展示带,就能进一步撬动文化市场消费需求。”这是陈如平调研后脑子里产生的第一个想法。

于是,陈如平开始积极整合辖区资源,深入社区,打造东平巷非遗文化IP,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相结合,使之成为居民喜闻乐见的文化生活选项。同时助力东平巷“非遗示范社区”创建申报,加快实现“授课有场所、集市有场地、文化有阵地”。

依托辖区2家首批省级“非遗茶空间”集聚力,陈如平引动文化资源注入,不断完善基层非遗文化的持续供给体系,配合街道对接“杭州市滑稽艺术剧院非遗项目落地青藤茶馆”“非遗夜校进驻解放路新华书店”2个合作项目。

“社区是非遗生存发展的土壤,是其主要的传承主体。想要唤起居民对辖区内所拥有的非遗资源的重视,最好是积极引导社区居民参与到非遗的保护中来。”陈如平计划更深层次地推广非遗文化,促使非遗生活化、民众化。同时,充分利用青少年这一重要传播媒介,多形式、进一步传播非遗文化。其中,文化特派员陈如平所开设的非遗剪纸课程获居民广泛好评。

陈如平通过培养辖区居民学习非遗技艺兴趣,如花扣制作、耳饰制作、毛笔制作等,系统性地安排非遗技艺学习课程。同时,举办非遗市集,以义卖、展示等形式,推广和宣传非遗传统手工艺。此外,他还建立起非遗交流微信群,结合社区党群中心活动直播平台,开展非遗直播,使线上线下同频共振。把握寒暑假契机,开设青少年非遗课堂,通过青少年这一重要传播媒介,将非遗文化带入群众生活,进一步扩大非遗的影响力,让非遗文化活起来。



“非遗传承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想做好这项工作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经历,也要找到精准的切入点、久久为功。”陈如平表示,非遗之于生活,如同活鱼之于江河。

文化社区的建设不仅限于非遗项目的保护与推广,更注重非遗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结合。陈如平以非遗为主线,融合非遗研学路线的开辟,夜校教学的开展,更多可以实践的非遗项目增设,大大增强了非遗文化的吸引力和参与度。此外,他通过培育大华书场、振兴祥中式服装、邵芝岩笔庄等非遗体验点,实际探索“非遗+体验”实践等融合创新活动,充分发挥非遗在加强社区治理、增进社区凝聚力、维系邻里和睦关系方面的重要作用。

作者: 编辑:李佳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