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zsc.com.cn

浙新办[2006]23号

基层治理如何破局?他们先从馒头解题

2024-09-01 10:00:00来源:小营街道 潮新闻客户端

午后高温难耐,小营巷社区永宁院小区,社工刘梦然提着保温盒,一路小跑上了4楼。“咚咚咚……”他叩响了房门。

“小刘,这么热的天你还过来?”打开保温盒,两个新鲜出炉的“小雨馒头”冒着热气。“阿姨,有没有什么问题需要帮忙解决?”送完馒头,刘梦然没有“空手”回到社区。他的脑海里,已经记下了居民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一个馒头的背后,是一条红巷的支撑——小营巷因“红”而闻名。这条饱经百年风霜的江南小巷,是浙江第一个地方党组织的诞生地,孕育了红色火种,凝结出“敢为天下先、甘做孺子牛”的红巷精神。

当“最美红巷”发展到今天,如何为基层治理“关键变量”提质提档,真正实现“办实一件事,赢得万人心”?答案,就从“馒头”出发。

馒头送上门,问题带出门

编织基层治理全周期服务

小营红巷“幸福邻里坊”的第一进客厅里,有一张宽大舒适的长木桌,这里是居民议事会的场所,也是每周大家一起做馒头的场地。小营巷社区社工范利文每次说到“小雨馒头”的故事,都说这是一个很美丽的意外——

在2023年夏天的一次“独居老人安全度夏”行动中,范利文走访了一位90岁高龄的独居老人。自从社区有了邻里食堂,老人每天都会去食堂吃饭,感觉很方便。但是夏天天气太热,吃不下米饭,去的次数也便少了。问及老人想吃什么时,她说喜欢玉米馒头的味道,自己年轻时也会做,但现在吃不消做了。

虽然是件小事,范利文还是把这件事带回了社区。社区把这件事跟居民、辖区单位、公益组织一说,大家热情高涨。“我捐面粉”“我捐酵母”……不久后,馒头做了出来,大家还给馒头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小雨馒头”。“小”字取自小营巷,“雨”字取自社区老品牌“雨露红巷”。

小营巷社区党委书记曹琛介绍,位于龙华巷4号的共享厨房,如今成了小雨公益志愿者的“大本营”。“共享厨房的诞生源于居民实际需求,是社区、居民、社会组织、企业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结果。”2023年11月启用以来,共享厨房已汇集了近200名志愿者,送出爱心馒头3万个,敬老送餐1.2万份。

馒头敲开房门,也敲开了心门。小营巷社区有3600多户居民,其中90岁以上高龄老人就有194位。

“原来独居老人是一个个‘孤岛’,现在我们通过送馒头的形式,把他们连接起来,这不只是一餐饭,更是一个文化和情感交流的平台。”小雨公益志愿者徐秉国说,“正如‘小雨馒头’的发源是从走访中来的,走访能够发现更多问题,让居民体会到关爱,成为了社区和居民间的润滑剂。”

在小营街道党工委书记余照萍的理解里,联系服务群众的“关键处”,在于真解决问题、解决真问题。

“隔壁装修的噪音太大”“建议增加电动自行车充电的地方”……通过送馒头,志愿者和社工将这些问题和建议带出居民的墙门,带到社区的议事厅。聚焦这些邻里的“烦心事”和“揪心事”,小营街道充分调动“红巷老舅妈”“议事帮帮团”等各方力量,推动难题在网格破解。

曹琛说,“小雨馒头”这片基层治理试验田,不仅仅服务于老年人,对需要呵护的幼儿和青少年、需要支持的待业创业青年、需要关爱的新就业群体等一样是“心灵港湾”和“加油站”。

目前,“小雨馒头”已经升格为“小雨伴我”项目,未来将从公共服务、公共安全、公共治理三方面出发,发展出“小雨送餐”“小雨农场”“小雨改造”“小雨新愿”“小雨文脉”等,编织起基层治理的全周期服务。

“‘小雨馒头’是基层自治的一个缩影,将人与人、人与物、人与集体的关系重新缔结,由做馒头而不断生长的社区自治空间,正是撬动新型社区基层治理架构的支点。”余照萍说。这,正是“最美红巷”基层治理实践的生动体现。

培育“治理达人”,推动民意回应

以“我为人人”带动“人人为我”

前不久,小营居民、马奶奶社会工作室理事长、“多彩公益圈”创始人马丽华为香港高校社工专业专家上了节课。社区居民给专家上课,这是为什么?

除了“小雨伴我”品牌,小营的实践中还闪烁着许多基层治理创新之光,比如从最小治理单元入手,推动网格成为联系服务群众的有效支点。

聚焦“谁能议就请谁来议”,小营深入挖掘网格内专家学者和专业人才,把功夫下到“关键处”,推动民意在网格回应,为精准议事、依规成事提供支撑。

而自从2016年参与翰林花园治理以来,马丽华对于基层治理有着自己的见解,并分享了两大“招式”。

第一招是“强基础”。结合经验,她认为做好社区治理,关键是找到居民中的“能人”。“而社区想让这些‘能人’聚起来,就需要加强党建引领和组织建设,让社区内各类组织从松散、弱小的基层组织架构向网状、固体型组织结构转变。”

以马丽华所在的翰林花园为例,在业委会之下设立顾问团,作为智囊团;组建志愿者团队,作为具体工作执行助手;选举业主代表,作为上传下达的沟通桥梁,构建了业委会三级管理平台。

同时,在小区议事规则和管理规约中加入党建引领要求,不仅业委会重点工作和大额经费开支需要报社区党委同意,而且建立小区管理监督委员会,随时查看业委会经费开支情况。

“居民对业委会的主要疑虑在于不公开。这两项举措实现了事权和钱权的公开透明。”马丽华解释道,这样的创新不仅将党建引领从文件上落到了实际工作上,还构建了一个处理争议的高效组织体系。

在此之外,翰林花园还组建业主群、楼幢群、顾问群、志愿者群等不同定位的微信群,搭建了小区集思广益平台,形成广泛参与环境,实现社区治理良性循环。

而这正是第二招“强协商”。她介绍了老浙大社区“老底子幸福邻里饭堂”两次问计于民的案例,证明这个经验的生命力。

近年来,居民对于幸福邻里食堂呼声不断增多,而社区对接过的三家运营单位由于租金压力等各种原因,接连打了退堂鼓。一筹莫展之际,社区想到了问计于民,在业主微信群和小区楼幢群向全体居民发布情况说明,大家积极响应,并有6位居民推荐了6家企业洽谈。

食堂顺利开业后,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食堂”。但两个月后,运营单位负责人向社区反映了因折扣优惠等原因亏损严重的情况。

社区和经营者商量解决办法,并再度问计于民,将食堂的亏损情况和原因全部公开,先在志愿者群征求办法,后在业主群征求意见,得到了13条有效建议。目前,食堂已经盈利,实现口碑收入双丰收。

“我们要坚持‘开门办事’,让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决、民事民办、民事民评真正落实在行动中。”马丽华总结道。

升级警务室,设立解纷中心

“一呼百应”筑牢平台防线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南门附近的小巷子里,有一间装饰素净的小屋,门口挂着一块牌子:浙一医院调解工作室(红巷义警)。前不久,在小营街道、小营派出所、医院医务科等多方调解下,一桩医疗纠纷在此成功化解。

“这是今年成立的医院特色解纷中心,融合医院医务科、保卫科、派出所、街道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矛盾纠纷的化解工作。通过这一平台,街道能够及时发现并妥善解决医患矛盾。”小营街道党工委委员、小营派出所所长阮佳俊说。

总面积约2.7平方公里的小营街道,承载了超10万人的常住人口。辖区内坐拥三家大型医院,2023年就诊人数达800万人,日均就诊量可达4万余人,高峰时段人口流动量接近10万人。“高密度的人口和庞大的就医需求,给治安管理带来了不小的挑战。”阮佳俊说,面对这一挑战,小营街道积极创新治理模式,在原有医院警务室的基础上设立了特色解纷中心。

解纷中心怎么运转?阮佳俊介绍,小营街道实行了“一呼百应”工作机制,成立预警专班,当医院出现突发事件和警情时,派出所“吹哨”后由驻点民警联动医院保卫科、医务科,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处置。“这样一来,街道和派出所能够通过这一机制和医院保持紧密联动,一旦发现矛盾纠纷苗头或隐患,能够迅速响应并共同处理,有效防止矛盾扩大升级。”

据悉,该特色解纷中心设立以来,截至目前,未发生一起因医患纠纷引发的治安事件,实现了矛盾纠纷的源头化解。

小营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冷晓辉介绍,今年小营将完善“一站调处”解纷体系,建设“1+12+N”全链式基层调解体系,以“最美红巷解纷站”为中枢,12个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共享法庭”为支撑,补充医院、市场、养老等特色解纷中心,畅通多维调解路径,筑牢“最美红巷”平安防线。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注入强劲动力。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年份。杭州市委将今年作为“深化改革、强基固本”主题年,作为省会城市核心城区,上城区肩负交出改革先行“优异答卷”的使命,致力于成为杭州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基层窗口”。

区委宣传部联合浙江日报杭州分社推出《改革向“新” 上城“治”慧》新媒体专题,聚焦各领域改革的联动和集成,寻找更多“管用、实用、好用”的基层首创,通过破难题、补短板、扬优势,展现“最杭州、新上城”在全面深化改革道路上不断续写的生动故事,敬请关注。

作者: 编辑:李佳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