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神仙打架”的小巷,全长不到300米!但没人能空手走出来!
杭州的宝藏街巷中,大井巷榜上有名。最近这条街又火出圈了,不到300米的地方,却藏着不少宝藏打卡点。快跟小尚一起,开启市井老街Citywalk之旅~
“来杭州总得去一趟大井巷。”不知什么时候起,大井巷成为社交平台上年轻人呼声最高的“打卡地”之一。
短短275米的老巷子,却有16家各具风格的咖啡店,加上文创、手作、博物馆、餐饮等各种个性鲜明的业态,网友说,这里真的是“神仙打架”的宝藏地。
因一口井得名
老底子的生活离不开它
大井巷因有五代吴越时之古井而得名,南宋时称吴山井巷,清时称大井巷,一直延续至今。
相传,它是五代吴越时期一位德昭国师凿的,周长四丈(约13.3米)。它太大了,井口又没有盖,因常有人落井,南宋时太尉董德之用大石板盖住井,留了六个井口。到明代,井口改成五眼。如今,这口“钱塘第一井”仍然是一处景点。
60后老宋的成长轨迹与大井巷绕不开。小时候放学时,他总是和小伙伴跑去城隍山上玩。
有同学家住在伍公山上,老房子屋顶与山道齐高,皮孩子们就踩着屋顶瓦片直接跳进小伙伴家院子里。被大人抓到,免不了一顿臭骂。玩到天色暗下来,汗湿衣衫,老宋一时竟忘记回家吃饭,这才亏心地一路往回跑......
几十年兜兜转转。2010年,大井巷经过提升改造后开街,老宋还是回到了这里,陆续开起青旅、餐厅和咖啡店,“因为有亲近感”。
年轻人抢着自费打卡
前高管、设计师、分析师......
短短小巷里藏龙卧虎
后来者并不十分晓得大井巷的旧日细节。只觉得初见这里,心生惬意——“杭州市区这样一条古街,背靠吴山,一路能走到西湖,很难得的。”
在温州、杭州做了二十多年生意的陈奕君半年前刚在大井巷开了家咖啡店。进门就是老房子独有的一方天井,店里的装修是宋韵古风。
这家店主营咖食茶酒。如果问店里最好时一天多少单,她会“短路”一会儿,回想好一阵,“大概四五十单吧。“
你还在默默衡量单量多少,但这里的咖啡店早已是“next level”了。因为格调独特,总有年轻人来店里商拍、直播、做沙龙。
富阳人黄岚两年前在环翠楼开了间茶室,根据二十四节气特性为客人提供丰富的茶品,一天最多十单。咖啡茶室并不像奶茶店容易爆单,往往年轻人在里头一待就是半天。但黄岚觉得,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空间感赋能有时比吃什么喝什么更重要,“有企业客户也很愿意用包月、包季度的方式来我们这儿喝茶、开会或者洽谈。”
来自上海的80后纪鹏和妻子也在环翠楼开了家艺术茶空间。“厌倦了卷天卷地卷同事卷领导,突然有一天不想干了,我跟爱人‘对齐颗粒度’,就来这儿了。”纪鹏说。
就在这片曾经“野草长得比人还高”的地方,他们把老房子的木头都刷上哑光木蜡油,让每一根房梁、柱子都保留本体颜色,将闲置了20多年的院落垃圾清走,庭院里被种上枫树、无花果、葡萄、中草药......除了茶,两人把精力花在艺术展、古董家具上,里头每个房间都是风格独立的书房。
90后东北姑娘momo在大井巷开了家粉粉的甜品店,从外摆桌椅、店铺门头到甜品台的陈设都有极强的视觉丰富感。她给每季的甜品都赋予了年轻的主题,有时叫“绯闻中心”,有时又叫“心动对象”。
这条小巷为什么吸引年轻人?momo的回答大概是大多数“Z世代”的“嘴替”:“如果一条街只有一家打动我的店,我可去可不去,但这条街里都是宝藏店铺,那我一定要去!”
大井巷从前就有小巷经济
也是老杭州人抹不去的记忆
往前数百来年,大井巷就是杭城买卖最兴盛的地方。胡庆余堂、张小泉、朱养心、保大参号......商贾云集,名号迭起。
不说这些老字号门庭若市的光景,就前店后坊的天竺筷、网篮社、木梳店、西湖伞庄,还有后来沿巷跟着时令售卖的小商品、小饮食,东一摊西一摊串起一条街,小巷经济同样繁荣生长。
大井巷还有件好处便是紧贴着城隍山。环翠楼一带有条容易错过的小路,拾级而上,不出两三分钟就到。
它更像一条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时空隧道。城隍山上大碗茶,老杭州人清茶一壶,瓜子一盘,便是松弛的一天。暑假时,你还会看到不少孩子在戏台前学习棍棒武术,天天来教拳脚的崔老师傅,竟还是82版《西游记》的武术指导。
两年前,黄岚在装修环翠楼自家茶室的时候,总会碰到城隍山上上下下的人停下来,好奇地探头朝里张望。
有大哥大姐还会掏出口袋里的身份证,“说出来你不信,我以前住在里面的诶!这里以前是厨房,这里是客厅......”证件上清清楚楚印着:环翠楼4号。
碰到的老住户多了,黄岚来了灵感,不如把这些难得碰到的老邻居聚在一起搞个沙龙啊。她特意把几个大哥大姐、叔叔阿姨们叫了来。没等坐下,不管年长的,还是年纪更长的,彼此老早就认出了老面孔。每个人对这里都回忆满满——
“原来小学放学后一大帮同学经常从大井巷上山去玩,一转眼30多年过去了。”
“大井巷的菜卤豆腐绝对赞,老板是个老太太。放点麻油,吃上一碗,浑身木佬佬舒服。”
“巷口上一家杂货店,我到现在还记得。对面酱油店,转弯是油条店。”
说到激动处,大人们眉飞色舞。
“这里老早以前是飞剑溜冰场吧?”几个大伯点头,是是是。他们走在再熟悉不过的老巷,指着人头攒动间年轻人“打卡”的新业态,嘴里说的却是以前的名字。
黄岚和她的伙伴们也越来越爱这条古巷子。对年轻人,这里是千头万绪之余的片刻宁静;对大人们来说,这里是岁月流金下的美丽乡愁。“爱上大井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