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坊巷文化韵味提升 打造烟火紫阳
四年前的潘守卫一定不曾想到,四年之后他会又一次来到紫阳街道二十三坊巷片区开展工作。只不过,四年前,潘守卫是作为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参与志愿服务,而这一次,则是作为区级文化特派员协助做好坊巷的文化韵味提升。
“当时我听说有二十三坊巷文化韵味提升这个项目,就想到这下肯定没跑了,就是我。”潘守卫说起文化特派员人员分配时的情形,很是幽默地说,“我和这片地方有缘。”
身为区文广旅体局四级调研员的潘守卫,是喜欢用“脚”汲取历史知识的实干家。曾担任过2017年至2021年五届南宋文化节总策划和总导演的他,对于杭州老城区的历史文化如数家珍,在年轻同志们的眼中,潘守卫就是一本“移动的史书”。这本“史书”的涉猎范围,当然也包括二十三坊巷一带。
“那些年,我几乎踏遍了这片坊巷中的每一个角落。”潘守卫介绍说,二十三坊巷一带地处南宋皇城遗址的核心保护区,“御街二十三坊”是历史赋予这块区域的名字,也让这里成为了杭州城里最有烟火气的区域。
“如何做好二十三坊巷文化韵味提升,在保留烟火气与提升整体环境之间做好平衡,是摆在我面前的一道难题。”潘守卫今年6月首次特派员报到,就领到了任务单,“当时,就算是我这个在上城文化战线工作了近二十年的老文化人,也感到了压力山大。”潘守卫说。
有压力,更有动力。潘守卫永远是用行动直面问题。
每周的项目推进会,潘守卫都如期而至,对项目进度以及下一步的项目推进提出自己的意见,在项目实施中融入更多的文化元素;每个项目节点,潘守卫都会与街道社区,以及项目设计方、施工方的工作人员一起来到实地,进行细致地核对,监督项目的实施。用潘守卫的话来说,“自己不到现场,怎么能指导好工作。”
如今,作为二十三坊巷文化提升的样板和先期试点,晓霞弄的改造提升工作正在紧张地进行中。
“晓霞举处已轩轩,不厌登临笑语喧。楼阁矗天山拥寺,百年香火达晨昏。”因清代杭州文人吴敬湘诗句而得名的晓霞弄,成为了潘守卫与工作人员们碰头最多的地方,现场讨论文化景观方案的可行性。
“在我们讨论问题的时候,一位年逾古稀的大妈带着我们去她家看了老石阶和老护栏,给我们的方案细节提供了更多的帮助。”潘守卫说,有了大家伙儿的共同努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晓霞晨曦”的幽径定将重现在世人面前。
据潘守卫介绍,他现在还在协助指导街道策划今年的宋韵瓦肆文化节。作为紫阳街道文化的年度大戏,今年的文化节将结合南宋瓦肆的文化表现形式和紫阳的地域文化特色,以多个板块展现杭州市井历史文化,结合文旅深度融合的需求,重点推广城市坊巷文化和城市记忆。
“初步设想是以望仙阁及其周边、十五奎巷及城隍牌楼巷、大马弄、察院前巷等为线路,以各巷口及空间内的商家、文保历保等文化节点作为空间展示,围绕瓦肆探源、名门访贤、坊巷寻古、市井烟火、市集淘宝、戏苑品韵、宋韵遗风等多个板块展现烟火紫阳,具体内容还请大家拭目以待。”潘守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