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zsc.com.cn

浙新办[2006]23号

潘守卫:走进二十三坊巷

2024-08-23 09:38:51来源:上城报

潘守卫(上排右1)正在对项目方案提出文化建议

“一部杭州史,半部在上城。”本世纪初,中山南路有过一次大规模的提升改造。这片区域自唐代至民国,一千多年间,形成二十三条大小坊巷,便称之为“御街二十三坊”。如今,二十年过去了,这里成了杭州城里最有烟火气的市井风情。如何提升改造?如何将一千四百多年的文化展示在人民群众和中外游客眼前?如何解决环境整治与百姓生活便利间矛盾关系?纵然是我这个从事了上城文化工作近二十年的“地保”,也感到压力空前。

与紫阳街道副书记王盈和文化站长葛希以及十五奎巷、太庙两个社区的相关人员进行简单交流后,我便有了一个初步的计划。打破区里给我派定的社区界限,将工作区域从十五奎巷一个社区调整成对十五、太庙两个社区同时兼顾。从主要对接社区调整成主要对接街道。借助目前正在进行的街道背街小巷的提升改造时机,提前介入,在改造中将文化元素一次性融入进去。在和街道党委委员、人武部长、背街小巷改造小组具体负责人周旻商量后,我还听取了两家设计公司的总体设计规划方案。我明显感觉到,设计公司对于这片区域的文化底蕴了解太少。好在,我担任过2017年至2021年五届南宋文化节的总策划和总导演,搜集提炼区域资料相当便利。再加上四年前曾走遍二十三坊巷的大街小弄,我对于这片土地并不陌生。历时一个星期,两万五千字的史料整理稿便“新鲜出炉”。

晓霞弄成为了这次提升改造的样板和先期试点。何时有了这条小弄,现在已经无法考证。但清代杭州文人吴敬湘同好友许子骏、沈莲伯同登吴山,沿这条小弄而上,留下“晓霞举处已轩轩,不厌登临笑语喧”的诗句,成为这条小弄的名称来源之一。小弄两旁是典型的清末江南建筑风格,但因为地处南宋临安城大遗址保护工程的核心区域,所有的管线都不能深挖,百姓自搭的雨棚、遮阳伞、空调外机等,在空中状如蛛网。使小弄的远眺成为了奢望,更谈不上“举处已轩轩了”。我和周旻在听完了设计方案后,虽然时间已经很晚,但还是决定带队直接到现场,逐一勘察,对照方案,对文化景观的设计与实地可行性提出具体的要求。十几个人的讨论声吸引来了一位年逾古稀的大妈。当我们跟着大妈走在通向她家的那几层古老的石阶时,眼前已残破的护栏,缺损的石阶,再加上社区书记任庆伟提供的前期调查走访中的群众需求,将我们的方案拉到更细微的节点。

二十三坊巷的文化提升,即将从晓霞弄开始……我期待着那条“晓霞晨曦”的幽径重现。

作者: 编辑:李佳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