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幸福邻里坊有烟火气又有人情味
居民欢聚一堂参加集体生日会
自去年8月起,凯旋街道南肖埠社区启动了老旧小区提升改造项目。今年1月,提质升级后的社区党群服务矩阵3.0版本(幸福邻里坊)焕新亮相。居民们感受到了两个“新变化”:其一,社区有了“新环境”。通过提升改造,原来破旧的小区变得干净整洁美观;其二,治理有了“新手段”。通过内生资源和专业资源相结合,实现了五社联动融合,居民调转身份,变身社区治理的参与者,幸福感和获得感与日俱增。
服务阵地蝶变升级,邻里生活更幸福
早上6点,小区里的幸福邻里食堂已经开门迎客了,餐台上摆着豆浆、油条、包子、稀饭……传统的中式早餐应有尽有。不一会儿,早起的居民们就上门来用餐了,“我在这里住了大半辈子了,这个食堂也开了二十多年,今年升级改造以后早餐也有了,这样我们下楼就能吃上热气腾腾的早饭,更方便了。”王阿姨在食堂吃完早饭还不忘给家人打包了两个豆腐包。
升级后的邻里食堂面积增加到了原来的三倍,供餐频次也由原来的“一餐”变为“三餐”,通过“片区式”的运营,食堂还辐射了周边4个社区的“助餐点”。在第三方引入过程中,社区还组织居民代表、社团骨干进行了试吃甄选。经过严选的建德豆腐包一经推出就受到居民们的一致好评,现已成为食堂早餐的拳头产品。
作为上世纪90年代建立的老旧小区,南肖埠社区通过“腾退改换”的模式,不断整合内部资源,从而使现在的“幸福邻里坊”面积达2400平方米,实现了为老、为小、健康、助残等专业服务的功能集成。在运营上,采用本土孵化培育的社区组织“南肖埠陆号”+“专业第三方”联合运营的方式,通过“空间换服务”形式,降低运营成本。这样一来,既引进了专业力量作为支撑,又有社区链接整合多方资源,还有了解居民需求的本土社会组织参与场馆的运营管理,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专业服务主体供给有限和“水土不服”的问题。
服务组织有效融合,居民自治更和谐
朱红珠是南肖埠社区姐妹帮扶团团长,也是居民眼里的热心朱大姐。自姐妹帮扶团成立以来,为改变社区老人“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孤独生活状态,她和20多个姐妹团成员十余年来坚持为社区70周岁以上孤寡老人提供各种暖心服务。凛冽寒冬中一双手工缝制的棉鞋、炎炎夏日里一杯解暑凉茶,每月一次的主题活动……这些藏在生活细节中的小小举动让社区的独居老人们不再感到孤单。小区升级改造后,姐妹帮扶团还负责指导、监督和完善社区康养驿站为老服务功能建设。
像姐妹帮扶团这样由居民自己组成的团队在南肖埠社区还有好几支,他们共同隶属于一个居民自治服务组织——南肖埠陆号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成立于2017年的“南肖埠陆号”培育了包括姐妹帮扶团、红线工作室、老夫督查队、绿邻聚落部等26支社会组织团队。
在助力社区各项工作的同时,这些社区社会组织也很好地补充了党群服务运营的问题。目前,“南肖埠陆号”团队活跃在党群服务中心的各个功能场馆中,他们既能根据居民需求对第三方活动的开展提出有益建议,又能对场馆运营管理开展全程监管。
“人活着不能只为自己的幸福,还要对社会尽点责任。小区升级改造以后,各方面的配套设施更加完善,生活也更方便了。作为小区居民我们也要发挥主人翁精神,共同维护好小区和谐的氛围。”朱红珠这样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