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zsc.com.cn

浙新办[2006]23号

中国蓝观察|高能级创新平台、产才融合建设 浙江各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4-03-20 08:56:41来源:中国蓝新闻

今年以来,浙江各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谋划全局创新发展,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助力当地产业提质升级。

温州:高能级创新平台量质“双提升”行动 引育共建高能级创新平台68家

日前,浙江省科技厅公布2023年度省级新型研发机构认定名单,温州有4家单位上榜,与杭州并列全省第一。近年来,温州大力实施高能级创新平台量质“双提升”行动,已引育共建高能级创新平台68家。

温州大学碳中和技术创新研究院是上榜单位之一,走进研究院中试车间,院长侴术雷正带着科研团队忙着安装纳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产线。

侴术雷告诉记者,车间预计4月建成投用,首批产品已送样至国内头部电池企业试用。“这就是我们硬碳(负极材料)的百吨级的中试车间,年产能够做到百吨级的负极,经过验证之后,就马上可以用百吨级规模进行扩产,然后供应我们下游的电芯厂的需求。”

温州大学碳中和技术创新研究院成立于2021年,聚焦储能技术、替代能源技术研发,助力国家实现“双碳”战略目标。目前,团队共有100多人,已获批温州市钠离子电池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博士后工作站。

侴术雷说,经过两年多的成长,研究院已进入成熟期。“我们现在有130多人,已经接近我们最成熟的规模,下一步就是再提升我们人才的档次和人员的素质。我们要在这两年之内就迅速实现产业化。今年集中在对头部客户的对接上,然后把我们现在初步具备量产的材料应用到头部客户,把规模继续扩大。”

2021年以来,温州大力实施高能级创新平台量质“双提升”行动,先后引育共建国科大温州研究院、浙大温州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温州研究院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共68家。

日前,按摩器具制造行业的龙头企业艾力斯特健康科技有限公司与瓯江实验室达成产学研战略合作,共建艾力斯特智能康复机器人研发中心。

艾力斯特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周玲卫说:“选择与瓯江实验室合作是因为他们在医疗健康领域有着巨大的研究实力和创新能力,有助于企业获取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技术创新,提升核心企业的竞争力。”

作为浙江省十大实验室之一,瓯江实验室成立两年多来,已先后与华润集团、武汉迈特维尔生物、佑仁细胞等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构建协同创新平台。目前人才总规模已突破600人,其中院士9人,已获国家级科研项目47项、省级11项。

瓯江实验室副主任耿武军说:“瓯江实验室已经拥有国际一流的科研环境和设施条件,已引进51个科研团队。瓯江实验室将重视做好创新型人才的自主培育和持续招引,培养造就更多基础型、应用型和战略科学家,在组织再生与眼脑健康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上实现突破,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

瓯江实验室累累硕果,正是温州以高能级创新平台激发创新裂变,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缩影。如今的温州,越来越多的高能级创新平台迸发出磅礴的创新活力。

浙大温州研究院建成全球首条全固态钙钛矿发光量子点扩散板产线并投产,当年实现销售突破2000万;国科温州研究院培育科技型企业45家,50多个科技创新项目成果进入市场化或临床试验阶段,完成53项技术转让和技术合作。

温州市科技局副局长朱勇敏表示,温州将持续强化重大科创平台建设,“我们将进一步落实浙江省高能级科创平台高质量发展意见,推动高能级科创平台体制机制改革,提升省实验室、省技术创新中心、省新型研发机构等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质效。同时,我们将扎实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环大罗山科创走廊打造创新策源地,提高创新强度。”

杭州余杭:“黄金68条”再升级 范围更广、力度更大

今年,杭州余杭区每年实际支付超过100亿元的“黄金68条”政策迎来了升级版。新政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创新生态打造”“优质人才引进”“未来产业发展”“创新基础建设”这四方面,惠及范围更广、支持力度更大。

新政中提到,对符合条件的企业,按其上年度研发投入同比增量部分的20%予以补助,单个企业最高补助200万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最高补助300万元;对经国家、省、市认定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给予300万元、100万元、50万元区级奖励;对新认定的省科技领军企业、省科技小巨人企业分别给予200万元、100万元补助……

陈志坚,是余杭区一家CPU芯片设计企业创始人,今年他首次领到“科技创新示范企业”奖牌。在此次新政中,当地专门针对陈志坚所在的集成电路行业,研发耗材的补助金额从600万元提高至2000万元。

进迭时空(杭州)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陈志坚说:“大力支持大模型的企业,包括有使用算力的企业,有助于我们在这里形成产业的聚合,跟产业上下游的打通。”

本次升级版政策中,特别助力企业自主引才、吸引紧缺专业人才。余杭区授予符合条件的企业人才自主认定权限,提升了初创项目补贴力度,延长了部分尚未进入产业化项目的补助时长。

杭州市余杭区财政局企业科科长汪钟洪介绍:“我们针对未来产业,包括大模型、算力等方面,专项制定了一批有针对性的政策,让企业成长得更快,进一步发展新质生产力。”

同时,余杭区还发布了“构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一中心一平台”助企服务等行动和计划,为余杭纵深推进杭州城市新中心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绍兴:打响“产才融合”金名片 不断激发新质生产力

近年来,绍兴全面推进教育科技产业人才一体集成改革,通过实施人才特派员行动、深化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推进创新型人才服务增值化改革等举措,进一步打响“产才融合”金名片,不断激发新质生产力。

在位于绍兴诸暨的浙江航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技术人员正在对新近研发的工业机械臂进行测试。这些智能机器依托先进的传感器和软件,能够高效率执行各种复杂任务,迅速适应不断变化的生产需求,将为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该项目研发团队均来自于浙江大学,前期在人才特派员金台的牵线搭桥下,团队在诸暨迅速找到了运营场地,享受了当地了当地人才创业政策支持,顺利实现产业化。

浙江航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开发部部长赵丽说:“依托浙江大学科研力量,提高了产品的智能化,降低生产成本。目前,已有自动拼组无人产线、桌面机械臂智能视觉检测平台走向市场。”

目前已有100余名来自全国高校、科研院的专家人才,活跃在产业一线,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构建新型产才双向赋能新模式。

立足特色产业,绍兴先后建成印染、集成电路、珍珠、袜业等七大特色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专职+兼职”结合的方式,集聚了2700余名海内外高水平工程师,为产业和企业发展有力破解痛点难点问题,有效服务绍兴产业转型升级。

作为西安工程大学柯桥纺织产业创新研究院副院长的魏乾阳,龙年开年,他带领团队研发新材料新工艺,将布料烫金和抗紫外整理两道工序合二为一,在节约生产成本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产品品质。

去年以来,绍兴(柯桥)印染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已创新共性技术70余项,解决企业个性化难题1000余个。中心还推广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为高校和企业搭建起一座“桥梁”,打造兼具研发创新能力和解决实用问题的科技人才队伍。

以产聚才,以才兴产。目前,绍兴全市累计集聚省级以上领军人才1000余名,位居全省和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作者:浙江之声记者 林璐茗 蓝媒联盟·余杭台 绍兴台 编辑:陈周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