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zsc.com.cn

浙新办[2006]23号

把好“四道关” 一体化推进科学教育 教育部官网推介科学教育上城做法

2024-01-30 10:12:35来源:上城报

2aee9be4177ae77a6879b8c56013ea28_rB4AiWW4FVyAYPJzAAG5ii_9mv8571.jpg

54f81deeafd11f203dc560908676effe_rB4AiWW4FV2AHUMOAAGlQCiAL5c863.jpg

f3fabdf955ae2ce1027de190e0a5fc6f_rB4AiWW4FV2ACHQzAAFdBvvwtAI800.jpg

1月24日,教育部官网发布《杭州市上城区把好“四道关” 一体化推进科学教育》一文,推介科学教育推进工作的上城做法。报道如下:

上城坚持以生为本,把好课程、阵地、活动、评价“四道关”,统筹资源、一体推进新时代科学教育,增强学生科技创新意识。

把好课程关

精品资源“一站式”供给

坚持大科学教育观,系统架构科学教育课程体系,并向学前段延伸。一是创新德育课程。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研发“森森学子”等校本德育课程20余个,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整理提炼科学家资料,利用晨会、班会等向师生讲好钱学森、袁隆平、程开甲、屠呦呦、苏步青、孙家栋等大科学家的小故事,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帮助学生领悟科学家精神内涵,树立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意愿和理想。二是落实常态课程。注重创设学习科学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激发好奇心与求知欲。加强跨学科、项目化等学习方式,逐步形成课堂活动开放、教师按需引导、学生自我主宰的课程生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三是丰富拓展课程。以科学教育撬动五育融合,形成钱学森航天育种劳动课程、钱外学生科学工作室、茅以升桥梁和工程体验、丁中科学称猪等特色拓展课程近百个,引导学生在实践操作时,验证科学家经典实验,培养科学实践力。

把好阵地关

科学精神“全天候”浸润

整合校内外资源,推进学校主阵地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衔接。一是做强校内主阵地。依托省、市级5个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以点及面带动全区学校开设人工智能实验室、少年科学院、创客中心、3D科技厅等“科学+”新型未来学习中心130余个,把科学教育阵地的“零星盆景”打造成为全域覆盖的“美丽风景”。加大学校科学教育阵地对外开放的力度,建立保障机制,为校外师生参观交流研学提供可能。二是用好社会大课堂。统筹校外研学基地、科技馆、博物馆等资源,通过活动共办、精神互促、师生互动等方式,共建校际、校馆、校社、校企四维合一的青少年“15分钟科普知识学习圈”,借助红领巾讲解员、小科学家和文创设计等学生社团力量,开展场馆学习,激发学生科学探求欲。

把好活动关

自主探究“零距离”分享

坚持“请进来”“走出去”活动有效链接,提升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一是坚持“请进来”。邀请100余位科学家、科普工作者进校园,借助科学大讲堂等平台,开展《太空飞行趣事多》《飞机上天的秘密》等科普系列讲座,带领学生进行主题项目探究,培养学生科技素养。联动科技部门举办校园科技体育大会、科技艺术节等活动200余场,帮助学生了解前沿科技,增强科技创新的信心。二是坚持“走出去”。开展“寻访身边的科学家”主题活动,鼓励学生与科学家面对面交流,多维度感受科学思想和科学家精神。以走读科学家精神研学基地为抓手,带领学生走进院士巷、院士路、重点实验室、科创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场所,通过校内学、走读学、体验学等,把科学家精神内化为学生品格。

把好评价关

创新品质“多元化”发展

一是探索多维评价。探索实施作业评价与作品展示相参照、统一评价与适性评价相结合、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联系、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统一的多元评价体系,保护每一位孩子的“奇思妙想”,激活学生创新动力。二是创新数字赋能。在“淘活动”数字平台上增加科技类亲子活动资源,借助“每周一天家庭日”活动,开展高质量科学教育亲子活动100余场,家长可通过浙里办APP“星级家长执照”平台记录家庭日活动,营造良好的家庭科学氛围。

下一步,上城教育会立足区域“美好教育”的深厚积淀,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循序养成,加强实验教学,重视学科实践,借助丰富资源,搭建活动平台,致力于让孩子保有探索未知的好奇心,让孩子学会像科学家一样思考,让孩子从小树立科学家的榜样,让孩子在五育融通中走向科学,促进中小学生科学素养提升,实现科学报国!

作者:区教育局 教育部官网 编辑:李佳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