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zsc.com.cn

浙新办[2006]23号

浙报头版丨接续奋斗二十载,杭州湾滩涂上崛起一座现代化产业新城

2023-12-12 10:57:17来源:潮新闻

深秋的杭州湾,天水一色,烟波浩渺。

从“海天一洲”景区眺望,杭州湾跨海大桥如长龙卧波,气势非凡。大桥上车来车往,为南岸的宁波前湾新区带来源源不断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

这一幕,早在20年前便被预见。2003年5月27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视察杭州湾跨海大桥南岸桥址,指出“我们即将迎来大桥经济、大桥时代,开工建设杭州湾跨海大桥,对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举足轻重”。

不久后的浙江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上,习近平同志在总结浙江多年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浙江发展的“八个优势”,提出了指向未来的“八项举措”,这便是“八八战略”。

其中,关于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的要求,在杭州湾南岸这片热土率先“落子”。借大桥开通,新区解放思想、优化环境,从不起眼的沿海边隅,一跃成为长三角南翼得天独厚的战略发展要地。

20年来,这里引进各类产业项目843个,总投资超过5000亿元。其中,标志性的汽车产业产值超过1200亿元,占宁波的近40%、全省的近20%。伴随人才、资金、平台等要素的汇聚,一个欣欣向荣的现代化新区在东海之滨显露轮廓。

近日,记者蹲点前湾新区,探寻这座产业城不平凡的奋进之路,感受凝结在鲜亮“成绩单”背后的思想伟力。

筑梦:为全省建设先进制造业集群先行示范

250多项技术革新成果、九大系列自主核心技术——攻克一项又一项世界性难题,杭州湾跨海大桥完成了“当惊世界殊”的壮举。

建桥难,从零开始建设一个新区同样很难。“最难的是大项目招引。”前湾新区投资合作局局长张辉2006年来到新区前身慈溪出口加工区工作。当时,这里的开发建设刚起步,一眼望去,工厂零星散落,很是冷清。

大桥的建设,为杭州湾南岸这片土地招大引强,乃至浙江产业转型升级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契机。

2010年,作为浙江推动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四大”建设的举措之一,宁波杭州湾新区正式挂牌。招引大项目,新区人着眼汽车制造,决心在滩涂上建设一座现代化汽车城。

2011年春节过后,与上海大众的项目谈判开始了。“管委会全员上阵与上海大众8个专业组深入洽谈,连续12天每天工作到凌晨两三点。”张辉回忆,为了这个项目,他和投资合作局同事准备了厚达七八厘米的材料。2011年5月,仅用45天,大众项目成功落地。

“只为成功想办法,不为失败找理由。”这是新区人刻在骨子里的信念。100天建成行政审批中心、8个月完成世界级汽车轮毂项目过半固定投资、一年引进汽车配部件项目总投资超150亿元……翻看历年大事记,一组组令人惊叹的数字却是新区的日常。

“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块状特色产业优势,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循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新区拼招商、谋基建、强创新,全力推动汽车制造、数字经济等先进制造业串珠成链、串链成群,一个现代化的产业大平台在杭州湾畔崛起。

焊装车间6.5万平方米厂房里,823台机器人完成所有自动化焊装工序;冲压车间,5台全封闭压机形成一整条流水线,源源不断产出汽车压铸件……走进吉利旗下的极氪智慧工厂,一幕幕“工业魔术”让人目不暇接。在龙头企业带动下,新区智能汽车产业平台成为浙江首个通过验收命名的“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

眼下,新区新材料、智能家电等百亿级产业持续壮大,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呈现高速增长态势。作为“一号发展工程”重要载体的数字经济产业园,建设不过短短几年,40余家企业去年总产值突破500亿元。

追梦: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舍我其谁”

在复旦杭州湾科创园,人们常能看到不少上海牌照的汽车。这些年,无数长三角创业者越过跨海大桥,来到杭州湾的这头追梦。

一桥飞架,天堑变通途。大桥是新区张开双臂拥抱开放发展的见证。

“过去人们说庵东人(前湾新区下辖乡镇)是‘海里头人’,因为交通不便,连女儿都难嫁。大桥通车后,我们成了对接长三角的‘桥头堡’。”曾在庵东镇工作多年的前湾新区发改局局长张波笑着说。

在张波看来,新区能有今天的成绩,关键是抓住了大桥通车的契机,主动对接大上海,融入长三角,由此迈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八八战略’其中一条就是,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区位优势,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三角地区合作与交流。新区区位和空间优势独一无二,这个任务我们不干谁干?”张波说,一座大桥,让他们在参与长三角合作中有了“舍我其谁”的豪情。

截至今年6月,新区共引进上海项目30余个,“沪商”项目投资总额超1100亿元,引进的上海高层次人才达1800余名。

加快聚资源,加速谋发展。由漂印染园区改建的复旦杭州湾科创园里,一个个由专家领衔的潜力项目正快速成长。

“我们正在建设宽禁带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研究所,未来将聚焦第三代半导体关键核心技术和应用场景创新,力争成为国家级碳化硅半导体技术研发中心,打造宁波‘碳化硅谷’。”复旦大学宁波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崔峻说。

机遇只留给有准备的人。这几年,新区积极迭代政策体系,不仅在沪建起面积超2万平方米的科创飞地,还深度对接上海张江等知名产业科技园区。2021年,新区与上海签署了沪甬人才科技全面合作战略协议,两地科技人才的交流交往大大加快。

大桥伸向远方,梦想成为现实。2014年6月,在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主旨演讲中,习近平总书记再一次阐释了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的重要意义:“这一工程不仅促进了当地从交通末梢到交通枢纽的飞跃,更通过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汇聚和扩散影响了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促进了苏浙沪经济圈发展。”

今天的新区,“三流”汇聚的场景何其生动?

开放发展,不止“引进来”。新区创新发展的“溢出”效应正在释放。作为开发新能源汽车“三电”及储能产品的行业翘楚,威睿电动汽车技术(宁波)有限公司加速扩产能,“我们的供应链已遍布全省、辐射全球。扎根新区的同时,还在衢州、杭州等地布局储能、充电等新项目。”威睿党委副书记司海波说。新区还推动吉利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等三个项目落地龙泉,打造山海协作新典范。

新梦:解放思想,再创“新区奇迹”

秋日的前湾新区,开发建设热度不减。

新区东北角,近40平方公里的十二塘区块机声隆隆,这片围涂而成的土地将成为当地发展先进制造业的“主战场”;新区西侧,世界最长跨海高速铁路桥——杭州湾跨海铁路桥正抢抓工期,首个主塔墩桩基于近日施工完成。

建造大桥,开发滩涂。时光仿佛回到了原点,但这片土地早已换了新颜。

新区成立13年,地区生产总值增加12倍,固定资产投资增加6.3倍,规上工业总产值增加8.3倍,财政总收入增加15.6倍,成为长三角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区域之一。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荒滩变新城。这是艰苦创业造就的奇迹!

2008年5月1日,杭州湾跨海大桥全线通车。通车5个月后,已到中央工作的习近平同志到浙江调研,踏上杭州湾跨海大桥。习近平独自走上还在施工中的观景平台。几分钟后,他转过身来说:“大桥的建设是浙江创业史的缩影。浙江人做事有一种说干就干、敢为人先的勇气。”

一字一句,新区人牢记心中。

“新区能有今天的成就,关键就在思想解放、敢于创新。我们将拿出超常规的思维、超常规的力度、超常规的举措,奋力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建设全国一流开发区。”新区管委会主要负责人说。

筑新梦,立新功。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新区把大解题活动作为检验干部作风的“试金石”,深入重大平台、重点企业蹲点访谈,确定调研课题30余个,精准发力再攀高。

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浙江时指出,浙江要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上续写新篇。今年,新区专门出台了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区行动方案,细化梳理多达77项改革任务清单,为企业发展松绑添劲。

十二塘区块工地上,由临时板房拼接成的重大项目服务中心人头攒动。“我们把基建、报批、市政公用、后勤保障等服务功能集聚到项目一线,确保项目早落地,企业早投产。”中心负责人严亮亮介绍,借助这项新举措,他们半年不到就协调解决了道路进出、工人就餐等问题20余个。

改革力度更大,发展质量也要更高。二季度以来,新区经信局由局长高露带头,分组入企摸排汽车零部件企业在产业转型、市场拓展方面的需求和困难。截至目前,共走访相关企业300余家,解决难题70余个。

新能源汽车已成为新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突破口。今年前9个月,新区生产新能源整车8.5万辆,占全省比重提高到21%。到2025年,新区将争取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50万辆,整车及零部件产值突破2000亿元,全力打造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 

作者:记者 翁云骞 通讯员 袁红薇 赵春阳 虞昌胜 周斌 编辑:陈周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