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zsc.com.cn

浙新办[2006]23号

遇见良渚 见证文明

2023-12-01 20:03:26来源:潮新闻

潮新闻讯 在阿拉伯国家流传着一句古老的谚语:“知识,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

几千年前中亚西亚就已经种下了渴望和中国这个遥远又神秘的东方古国交流的种子。从11月24日开始,来自83个国家的84名艺术家组成一个“艺汇丝路”采风团,他们从“良渚古城”出发,深度领略中国历史、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直接参与灿烂的中华文明同多元的世界各国文明交汇、对话。

10月18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宣布,将举办“良渚论坛”,深化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文明对话。

文明对话,何以选中良渚?

认识良渚: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

1936年,余杭良渚人施昕更在家乡一个干涸池塘的塘底,发现了两片“黑色有光的陶片”,从此掀开了良渚遗址的一角。此后历经数十年抢救性发掘,良渚遗址出土了大量灰黑陶、玉琮、玉璧、玉钺等玉器。良渚文化的发现,被证实是中国新石器晚期的一种考古学文化,距今5300~4300年,它分布在我国长江三角洲太湖平原地区,以发达的稻作农业为基础,有“三大件”琮、璧、钺等成组玉器,使用“标配”鼎、豆、罐、壶。

为什么说良渚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文化,又何以文明?

考古学上说的“文明”有特定含义,指的是一种考古学文化的社会形态已发展到了较高的阶段——“文明”阶段。这其中最主要的衡量标准就是社会的复杂化程度。根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总结的中华文明的八大特征,良渚文化的物质文化特征显示,从资源分配、经济分工、社会分化以及早期信仰体系的统一性等各方面综合考虑,这个阶段的社会复杂化程度无疑可以称为“文明”。

新世纪之初,良渚遗址正处于保护与发展的论题中——

遗址区分布着30余家石矿,噪音大、粉尘浓。当地群众说,家中桌椅半天不擦即可写字作画,考古学家痛心疾首地批评这一地区“炮声隆隆如战场”。

习近平斩钉截铁地说:“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把它保护好!”

很快,这片“圣地”从“炮声”中回归宁静,青山还绿,遗址重生。

2007年,格局完整、规模宏大的300万平方米的良渚古城重现人间。

2009年至2015年,由11条水坝组成、控制范围100平方千米的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显露真容……拥有丰富物质文明和精神世界的良渚古国出现了。

2016年6月13日,著名考古学家宿白、谢辰生、黄景略、张忠培向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提出了《关于良渚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标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建议》。信中写到:“我们已在考古文博界工作了六七十年,今天写信给您是为了促成良渚遗址早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中华五千年文明树立一处标志……”言辞恳切,令人动容。

2016年7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物遗存的保护是考古学研究的前提,考古学研究是文化遗产合理利用的学术基础。要加强古代遗址的有效保护,有重点地进行系统考古发掘,不断加深对中华文明悠久历史和宝贵价值的认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要统筹安排,申报项目要有利于突出中华文明历史文化价值,有利于体现中华民族精神追求,有利于向世人展示全面真实的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

2019年7月6日,阿塞拜疆,良渚古城遗址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实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

解读良渚:中华文明基因的传承和发展

泰国艺术家汶光·暖查楞在采风结束后说,“无论是在良渚、湖州荻港渔庄还是泰国,捕渔文化都广泛存在且代代相承。文化交流的关键,是找到不同区域文化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仔细想来,我们的文明都起源于农耕文化,而农耕文化又让我们的祖先代代繁衍下来。”

夫源远者流长,根深者枝茂。今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时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是对中华文明特性第一次完整的表述,是对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文明进程和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毫无疑问,良渚遗址不仅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良渚考古更为世界早期文明、早期国家和早期复杂社会的传统观念注入了新内容。这一代表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东亚地区稻作文明最高成就的早期都市文明和区域性国家,已经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肯定,也意味着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认可。

高大的宫殿台基、雄伟的城墙、古老而庞大的水利工程,以及数以千计象征权力与信仰的精美玉器,无不佐证了良渚王国是中华大地上迄今所知第一个能够被确证进入国家的文明。城址的布局与功能性分区、人工台地上遗址的分布特征等情况,高度体现出这处世界文化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良渚古城遗址真实、完整地保存至今,为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提供了独特的见证,也体现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内涵。

良渚文化并非横空出世、一地突起。“文明起步一万年,行至六千年前,终于起飞了。”说到良渚文化的来处和去处,良渚博物院执行院长马东峰的话匣子打开了。

良渚文明和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明,同在距今5000年前后出现,同在神秘的北纬30°。良渚,足以与其他世界古老文明比肩。

文明起源的基础是农业的出现。稻作农业,是良渚文化发展的根基,是国之根本。从长江中下游地区早期农业社会的先行者万年上山,到五千年良渚,这一地区湿地稻作农业社会的发生和文明的形成,成为早期中国文明模式形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代表。这也是良渚文明区别于中国及世界其它文明的重要特征之一。在良渚古城池中寺,储量达20万公斤的大粮仓被发现,良渚文明湿地稻作农业生产的规模和技术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而临平茅山和余姚施岙相继发现的大规模良渚古稻田,纵横交错的田埂组成的“井”字形结构,遗迹灌排渠、灌溉口等稻田必备遗迹,已和近现代的稻田几乎无二。

与其他三个大河文明不同的是,良渚文明是一个发展于沼泽湿地的文明。良渚的先民在沼泽地上堆起高地,然后两边形成河,石头堆砌起河岸,用竹篱笆、竹编精心编织成优美的护岸。水绕城而居,这种江南水乡的生活模式,如今仍然能在乌镇、周庄里找到踪迹。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曾将玉文化称为“玉魂国魄”。 良渚玉礼器在中国史前玉器中独树一帜,无论是辨玉识玉、雕琢工艺,还是成组配伍,都是史前玉文化发展的最高峰。良渚社会有着以琮为代表的宇宙观、以神人兽面像为代表的祖先神的普遍认同。

良渚文明虽然在距今4300年后衰落了,但玉礼器系统体现出的礼制观念,都被后世吸收、借鉴,成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源头。良渚文化的琮、璧、璜,成为周汉“六器”玉礼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就玉礼制度而言,良渚文化是中国玉器文明的一大根源,是中国数千年礼制的主要源头。

在这之后的一千多年,陶寺、石峁、二里头的相继繁荣,并在这个持续的过程中,礼制规范、等级社会模式、城市架构等等文明因素,不断地传承、交汇,直至夏商。在二里头、殷墟等许多夏商时代的遗址中,也都发现了源自于良渚文化的玉琮、玉璧。从地域上,不论是四川成都的三星堆遗址,还是同时期的殷墟妇好墓,都出土了良渚人的玉琮。南至广东、北至陕北,甚至甘肃、青海、宁夏等西北地区,都出土了具有鲜明长江下游地区特征的玉器。这些发现为我们理解良渚文化的后续发展,以及中华文化从多源走向一统的融合过程,提供了启示。

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在良渚文明,可见一斑。

良渚论坛:交流和对话实现和谐共生

“太震撼了!很难想象早在5000多年前,我脚下这片土地上的先民已经建立了颇具规模的城市,有了自己的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参观完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来自巴拿马的建筑师、视觉艺术家、大学教授GabrielEfrainWongChen说,眼前的一切让他应接不暇。“这是我第一次来中国,我想把这一切记录下来,跟世界各地的朋友们分享这趟旅程。”

“良渚申遗成功,故事才开始”。良渚博物院执行院长马东峰表示,“申遗的成功,为世界提供了判断文明的中国方案。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文明记忆、民族精神在此酝酿。只有了解良渚文化,才能更好地了解中国人为什么是中国人,我们为什么变成现在这个样子,是因为我们的文化,我们的血脉里流的是这样的东西。”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今年首次以“良渚”为名推动文明对话,反映着中国的文明自觉与对世界文明互鉴的致力正迈向更高阶。世界各地的人类对自然、社会的认知不同,产生了不同的文化和文明。我们要像保护生物多样性一样保护这些文明的差异性。良渚论坛召开,通过交流和互鉴,又会丰富我们对当今世界的认知,为我们提供更多解决当下问题的新方案。从不同文化的交流和互鉴中,从彼此的文明成果和智慧结晶里,发现共同的生存挑战和

发展的机遇,寻求“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答案。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站在这个高远的立意上,良渚论坛即是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宝贵切片,又为世界“和而不同”的宏大文明图谱,添上了一块多彩的拼图。

作者: 编辑:管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