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zsc.com.cn

浙新办[2006]23号

有风来丨茅盾的乌镇往事

2023-11-17 20:35:56来源:潮新闻

今天,茅盾文学周在乌镇开启了。

“茅盾文学奖的设立,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爷爷文学生命的延续。”

启动仪式现场,茅盾长孙沈伟宁说了这句令人动容的话。 

文学的力量能够贯穿古今,更何况是区区百年。借着文学周的风,让我们再次回到历史的现场,铭记这位著名的作家。 


在乌镇排队等待茅奖作家签名的读者。记者 宋彬彬 摄

乌镇碧绿的河水泛起细波,让人置身于温柔的江南水乡。东栅,一百多年前,对中国现代文学举足轻重的大家茅盾就出生在这里。

如今,走过乌镇观前街17号茅盾故居,平屋外的空地上植有不少花木。当年茅盾先生在这里亲手种植了一棵棕榈和一丛天竹,现今棕榈的枝干已超过院墙,天竹郁郁葱葱,枝繁叶茂。

茅盾先生便是在乌镇度过了他童年和少年最重要的启蒙时期,开明的维新派父亲,通文理、有远见的母亲,水乡特有的文化底蕴与风土人情,深深影响了他的气质性情、思维方式和文艺理想。

母亲是他第一任的启蒙老师,9岁前,茅盾在家习国文历史、天文地理。父亲也时常勉励他说,“大丈夫要以天下为己任”,在少年的心中生根发芽。 

13岁读中学时,茅盾第一次离开乌镇。从此便开启了漂泊的生活——中学、大学、工作。但无论走到哪里,故乡总是他魂牵梦萦的地方。

“漫长的岁月和迢迢千里的远隔,从未遮断我的相思。”这是他在散文《可爱的故乡》中书写的思念。

“唐代银杏宛在,昭明书室依稀。”这是茅盾为故乡作的《西江月》诗中的深情缱绻。

坐落于乌镇西栅的昭明书院,是梁昭明太子读书的地方。茅盾先生曾在他曾祖父逝世前居住的三间平屋里,找到了《昭明文选》。中学时期,他每逢寒暑假回家就读《昭明文选》,从头到尾读了两遍不止。

乌镇的草木、流水、朴实而欢闹的乡风民俗,无一不滋养着这位文学家。

在《乡村杂景》中,他写道,“生长在农村,但在都市里长大,并且在都市里饱尝了‘人间味’,我自信我染着若干都市人的气质;我每每感到都市人的气质是一个弱点,总想摆脱,却怎地也摆脱不下;然而到了乡村住下,静思默念,我又觉得自己的血液里原来还保留着乡村的‘泥土气息’。”

经历上海的战火后,茅盾陪母亲回到乌镇小住。这段时间,他看到了与印象中不一样的故乡。战争带来了警醒和思考,又改变了经济发展与世态人情。

《林家铺子》《春蚕》等作品,都是每次返乡见闻带给茅盾启发而作,乌镇也愈发成为茅盾先生生活素材的积累,灵感的源泉,以及精神的寄托。

正视社会现实,将文学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建立在一种批判的基础上,回到广阔的社会天地中,感受和体验普通百姓的生活,正是先生的伟大之处。


作者: 编辑:高明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