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zsc.com.cn

浙新办[2006]23号

《中国日报》全英文向全球推介上城这项非遗!

2023-07-27 21:00:00来源:九堡街道 中国日报

2008年,“杭罗织造技艺”被国务院和文化部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成为为数不多的人类非遗代表作。现如今,只有位于九堡九昌路的杭州杭罗文化创意有限公司的邵氏后人,还在沿用传统工艺生产杭罗。

729fcec070e5e062e3f1afdf706f8283_640_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近日,《中国日报》整版深度报道刊发的《The fabric of Chinese culture》聚焦非物质文化遗产——杭罗,关注其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关于杭罗的中文译文报道如下

丝绸一直与国家的历史交织在一起,使用这种精细材料的纺织品在世界范围内仍然受到追捧,可以说,没有哪种纺织品比杭罗更受欢迎。

“太阳,太阳,像一条金色的梭子;月亮,月亮,像一条银色的梭子。它们交给你,也交给我,看谁编织最美丽的生命,”上个世纪有一首流行歌曲叫《金银梭》。

df593295a5005e1484a01b488d4c3896_640_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杭罗制成的围巾

用梭子来比喻时间的流逝,这在当时很常见,但现在已经不多见了,通过无数的小作坊和巧手,大自然赋予的资源变成了日常生活中的有用和精致的物品。

丝绸的生产包括桑树的培育和蚕的饲养,蚕产茧,吐丝。即使在今天,它仍然是一种古老的东西——在耐心并不是稀缺资源的时代继续存在。

人们把丝绸编织成织物已经有5000多年的历史了。

曾几何时,春夏之交,连接北京和杭州的庞大水道系统——大运河呈现出一派繁华景象。无数的船只穿过这条水道,运送着精美的织物。这些珍贵的货物将需要两个月的时间才能到达首都,在那里它们将被转化为凉爽而轻便的长袍,并作为官员和贵族的青睐服装。

丝绸在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的互动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丝绸之路是连接东西方的贸易路线网络,始建于汉朝,促进了商品、思想和文化习俗的交流。中国丝绸是贸易的主要商品之一,远至罗马,并在沿途的许多文化中成为财富和地位的象征。

中国的蚕桑丝织技艺于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中国五千年的丝绸文化中,绫、罗、绸、缎等织物代表了不同时期纺织生产技术的演变。起源于蚕,经织机精制而成,不同的编织方法最终导致了形状和触感的差异。

罗织工艺脱颖而出,特别是对工艺水平的要求。

罗织物以其镂空图案为特色,提供更高的透气性。这项技术起源于春秋时期或战国时期,并在宋代得到普及,主要是由于官方仪式所需的服装和杭州生产的令人印象深刻的平纹结合绞纱的丝绸纺织品,这被称为杭罗。

1►

时光编织的纹路

b066a5795b5144b222fb480f203bffe9_640_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杭罗制成的衣服

杭罗的价值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首先,其特殊的原材料。该地区气候温和,是种植桑树的理想之地。第二,是令人难以置信的精致技术。

丝织物在上机前要经过一系列的工序,包括浸水、缫丝、整经、穿筘、打筘、上蜡和摇经。粗布再经过微调和染色,就成了精美的杭罗。

在杭罗织造业的黄金时代,至少有数千户人家参与了整个生产链,经营着从养蚕到染坊的相关业务,尤其是在杭州艮山门一带。

随着时间的推移,用于生产杭罗的织布机经历了几次变革,但生产过程仍然需要大量细致的手工技艺。

在一个机械化生产的时代,传承一门传统工艺并不容易,44岁的张春菁说,他是杭罗保护组织的负责人。

在织布机上织杭罗之前,几乎要经过一个月的经线和纬线组织过程。

“类似于宋代的做法,我们将丝绸浸泡在清水中,并加入祖传秘方。丝绸准备好需要25到28天,只有到那时我们才能织出织物,从而得到一种轻便、凉爽、舒适的纱布,”张春菁解释说。

f4da210ef47130ece89be02f97d4fd8c_640_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杭罗工艺传承人洪桂贞向学生们展示了编织工艺

工匠们必须经常将手浸泡在水中,即使是在寒冷的冬天,导致手上的皮肤皲裂、开裂。大多数人无法忍受这样的不适,许多潜在的丝绸制造商退出了。

由于工艺的复杂性,杭罗的织造技术几乎失传。然而,像张春菁和他的岳父母邵官兴、洪桂贞这样的传承人,正在努力让这门手艺活下去。

20世纪80年代,作为杭罗工艺的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邵官兴和他的妻子洪桂贞,通过坚持不懈的实践,成功地恢复和改进了手工织布技术。

最初,手工编织大约80厘米到1米的纱布需要一个熟练的工匠8个小时。经过家庭的改进,在同样的时间内可以编织8米左右。

邵官兴1954年出生于杭州的一个工匠家庭,从小在一个编织作坊里长大。自从他的祖父学会了编织技术,这家人已经实践了150多年的工艺。

这项技术被认为是“一种生存手段,偷不走,烧不掉,永远能让我们免于饥饿。”邵官兴说。

在他早年的记忆中,艮山门地区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制作杭罗。他的父亲会拉着装满布料的手推车到附近的运河码头去卖。他会用收到的钱买一些油、盐、米、肉和其他杂货。

邵官兴喜欢跟随父亲卖杭罗,这让他有机会参观市中心,看到运河码头上熙熙攘攘的丝绸贸易。他的父亲通常会给他买几颗糖果,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这些糖果是无比珍贵的。

童年的记忆,充满了与杭罗有关的温暖,促使他收集和保存了当时遗留下来的八台传统木织布机。1984年,他把家里的小作坊扩大为福兴丝绸厂。

c7c2f780d63befe1a37f280829be4e77_640_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邵国飞继承了传统手工技艺——杭罗编织

2►

穿梭于未来

张春菁来自北京,以前学的是金融专业,在来杭州之前从未接触过杭罗。

当他第一次走进邵老师的织布厂时,他发现很难适应那里的环境。由于杭罗纺织的需要,工厂环境阴暗潮湿,有一种特殊的气味。

他很难相信,在这样的环境下,会生产出如此精致而空灵的织物。

后来,当他听到经营杭罗生意不赚钱,有时甚至亏本时,他建议停止生产,转向其他更有利可图的丝绸贸易。

当时,邵官兴没有对张春菁的建议发表意见,而是建议他给自己做一套杭罗衣。

“这套衣服很轻,透气性很好。我不禁惊叹于这样一种非凡的织物的存在。”张春菁回忆道。

他再也没提过关闭工厂的事。相反,他每天都跟着邵老师去工厂,虚心学习纱布的各种生产工艺。

在过去的几年里,张春菁一直致力于杭罗织造技艺的保护和传承。

“我们制造了一台特殊的织布机,使杭罗得以进入学校。孩子们可以亲身体验编织。这种方法以更直观的方式大大加强了他们对该技术的理解。”

不断地创新,包括丰富织物的颜色,事实证明是有助于杭罗在近代的发展。

e4ed5186919357f60f8208a30b438aa0_640_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杭罗制成的衣服,这是中国最受欢迎的丝绸面料之一

张春菁说:“从原来的单色到各种颜色的风格,杭罗扩大了它的吸引力。最近,我们也一直在尝试新的东西方面的技术改进。我们希望通过改变纤维的结构来适应现代服装的不同功能要求,如防晒、抗皱等。”

更重要的是,为了改变很多人认为杭罗是一种遥不可及的奢侈品的印象,我们计划通过品牌建设、传播和产品开发将杭罗引入普通家庭。

“我们围绕杭罗代表性传承人的技艺进行生产性保护拓展和投入研发,陆续上线销售贴近生活日常穿着的非遗杭罗水织系列服装。在杭州九堡的杭罗文化空间也已建设完成,让更多的人可以实地看到杭罗的发展历程。同时将与不同领域的公司合作,利用现代媒体传播方式,让每个人都看到杭罗的魅力。”张春菁说道。

作者: 编辑:李佳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