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打造项目确定!上城韵味街巷有了创建指南
近年来,上城区高度重视城区有机更新与风貌品质的提升工作,重点推出了“韵味上城”文化品牌,并聚焦于街巷空间,打造“韵味百巷”,让民众更好的品味上城文化,体验上城品质,感受上城韵味。
今年,将推出建设百条韵味街巷,在杭州亚运会开幕前计划完工精品类街巷15条,其中湖滨街道8条、清波街道5条、紫阳街道1条、采荷街道1条。
杭州亚运会开幕前
计划完工的15条精品类街巷名单
为了更好的推进“韵味百巷”建设,上城区还出台了《“品质上城•韵味百巷”创建行动指南》,从“识韵——内涵特色提炼、展韵——街巷韵味呈现、感韵——人本视角体验、评韵——实施策略指导”四个角度来实施,实现街巷韵味“可感知、可触摸、可体验、可分享”,既提升街巷文化品位,又再塑居民生活环境,全面提升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的获得感、认同感和满意度。
韵味百巷创建的第一步在于全方位的识别上城街巷的韵味。从“神、文、景、行、用”五个角度引导设计师对街巷韵味进行分析,提炼街巷内涵特色,是街巷韵味提升设计的前提。
神-精神传承角度识韵
精神内涵是一条街巷的根与魂,街巷精神的挖掘与传承是识别深层次文化内涵,建立街巷精神文明的支柱。
文-人文特色角度识韵
对街巷历史地名、文化资源、民俗传统等人文特色的研究是街巷韵味最重要的设计来源,是彰显文化底蕴、形成街巷特色的基础。
景-风貌景观角度识韵
山水形胜、空间形态、建筑风貌及自然景观等元素的特征,是街巷外在环境独特性的韵味认识和风貌提升的主要抓手。
行-宜人舒适角度识韵
宜人舒适的步行空间,以人为本匠心细节的设计,基于地域特征更具人文关怀的设施,是韵味体验的基础保障。
用-功能服务角度识韵
街巷主体功能的特殊性与空间活动的特色本身也是街巷韵味的一种体现。
以“世界一流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漫步体验窗口,新时代展现杭州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街巷范例”为总体目标。引导展韵方向,包括“文化传承、风貌塑造、功能提升、精细管理”四个方面。
文化传承展韵
从“资源传承保护、文化记忆再现、街巷路名阐释、文化游径组织”等方面展开。以文化为基,将精神与人文融入其间,形成彰显底蕴、形式丰富的引导方向。
学士路
白马庙巷
风貌塑造展韵
从“时代风貌协调、主题意境塑造、街巷对景运用、匠心细节展现”等方面展开。对各具风貌特色的街巷,挖掘其历史人文与生态环境等关联,形成时代特色、匠心独运的引导方向。
中山中路
城隍牌楼巷
晓霞弄
功能提升展韵
从“街巷功能复合、功能活动激发、空间交流互通、宜人场所营造”等方面展开。形成复合有序,游驻宜人的引导方向。
大马弄
十五奎巷
精细管理展韵
从“同守共治共享,鼓励奖励机制”等方面,形成精细长效、同守共筑的引导方向。
从居民、商户、游客、市民等人本体验视角,面向用户换位思考街巷韵味感知的真实需求。从“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五感体验角度,提出韵味街巷建设的设计引导。
国货路
青年路
视 觉
点亮人文精神的特色景观,首先从视觉上激发街巷漫步探索的欲望。
听 觉
情境共鸣的街巷声音,从听觉上加强沉浸式体验,让人“声临其境”。
味 觉
烟火人间的特色乡土风味传承,可以唤醒街巷记忆。
嗅 觉
沁人心脾的怡人气味环境,能让人心沉下来去感知街巷文化,让“酒香”传出深巷。
湖滨路
中山中路
触 觉
温暖可触的人本互动,可以拉近人参与体验的距离,让韵味“活起来”。
从实施与管理综合角度,明晰“全过程、分视角、按星级、滚动式”多维度评韵方式,制定“设计方案、实施质量、管理成效”三阶段公平客观的评比标准,通过现场考核评分和网络评选评定街巷星级,每年度评定一次,每批次逐步提升优化评定标准和实施细则,同时本指南也同步进行年度修订。
鼓励公众参与,增强市民游客对街巷韵味满意度的评定,通过街巷扫码即可参与“评韵”活动,并可留言寄语,为韵味街巷建言献策。同时从资金保障、政策保障、共建共管等多方面保障创建行动的有序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