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zsc.com.cn

浙新办[2006]23号

雷锋文化问题研究

2012-02-17 13:43:58来源:

    雷锋文化是党和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过程中,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党的光荣传统相融合,创造社会主义新文化过程中的一个丰硕成果。雷锋文化是群众学雷锋活动的升华和结晶。从雷锋文化中,不但可以了解党和人民选择和创造社会主义新文化活动的信息与规律,而且还能够发现和总结历史实践活动的经验教训;雷锋文化资源中既有已经凝固并物化了的物质成份,又有仍活跃并流传着的精神成份,因而对现实发展着的文明建设活动具有昭示和启迪作用,促进社会主义文明向着更高的层次发展。

    本文试图从新的视角,分析雷锋文化的形成,研究雷锋文化的结构功能,探究保护开发雷锋文化资源的思路。

    一、雷锋文化的由来发展

    雷锋文化是一个生长、发展、变化着的概念,是一种尚未确定、尚没有本质化、正在进行而远未完成的、具体内容的概念,它也是尚待填充的巨大空间,7ii满T潜力和各种可能性。这是我们在讨论雷锋文化时应该明确的首要问题。同时,雷锋文化作为特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文化现象,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有着直接关系,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时代性和民族性。这也是我们的一个起码的认识前提。

    所谓雷锋文化,就是以雷锋名字命名的,以雷锋的事迹言论为基础,以雷锋精神为核心的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在内的复合体。

    在这个定义中,以雷锋名字命名,讲的是雷锋文化与雷锋的关系。众所周知,雷锋文化是在持续四十余载学雷锋活动中积淀生成的。雷锋的榜样效应和师承效应,已使雷锋精神成为社会主义时代新人高尚品格、情操的总汇和代名词。

    以雷锋的事迹、言论为基础,讲的是雷锋文化与雷锋事迹言论的关系。雷锋的思想和行为获得众人敬佩,成为引领人们前行的榜样,人们对雷锋言行的收集、梳理生成了雷锋事迹。再对雷锋事迹经过一系列分析、归纳、抽象、概括等思维加工,概括出了雷锋精神。雷锋文化则是有关记述雷锋事迹、阐释雷锋精神的文献或文本,是四十多年来人们对雷锋的历史叙事、宣传、纪念活动、学术研究、实践活动等等成果的集合。因而,雷锋事迹言论是雷锋文化的母体,雷锋文化是雷锋事迹言论的展现。

    以雷锋精神为核心,讲的是雷锋文化与雷锋精神的关系。在雷锋文化与雷锋事迹的关系阐述中,实际上已分析了雷锋文化与雷锋精神的关系。这里不过在结构上进一步作了分析说明。雷锋文化是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复合体,雷锋精神作为精神文化层面,是雷锋文化的内核、精髓。

    论及雷锋文化的由来,有三点认识:

    第一、雷锋文化是党和人民的选择和创造

    文化的发展进化有其不依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但这种客观规律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而存在并表现出来的,是依靠人的选择的必然性和合理性而实现的。人们的文化选择和创造又总是受制于经济和政治的选择,文化选择、创造和政治经济的变迁交汇一起,整体推进、互为印证。

    雷锋文化是党和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过程中,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党的光荣传统相融合,创造社会主义新文化过程中的一个丰硕成果。雷锋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传统精神的凝集。

    1949年9月21日,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与此同时,他以澎湃的激情做出前瞻性的论断:“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从毛泽东的这一论断以及同时期党的若干文献中可以印证,我们党在成功地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在把中国革命不间断地推进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开始了新民主义文化向社会主义文化的转型。社会主义作为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项探索和创造,如果没有自己的全新文化,当然就是不完整的,甚至可能是不真实的。因此,中国共产党义无反顾地担负起创造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历史使命,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以创新的勇气和智慧观察着,思考着,尝试着,创造着。

    雷锋文化正是党在推进新民主主义文化向社会主义文化转型,创造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整体建构中的一个有机构成。

    雷锋文化源起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当时中国的情况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公有制得到确立并且逐步巩固,社会生产力有了明显提高,人民生活在恢复到旧中国最好水平的基础上又向前迈出较大的一步,人们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准空前提高,社会主义呈现出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生机。社会现实影响人们,反映到人们头脑中必然会形成与社会主义现实相适应的新思想和新风尚。同时,社会主义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也要求包括人们的思想、觉悟、道德观念、精神面貌和社会风气在内的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与它相适应,并为它服务。每个时代都要有自己的思想标准和诠释追求的信念体系。它是一个国家、一种制度以及与其相关的价值观的理论基础。在一个新时代来临的时候,过去的信念体系已无法承载它的全部发展内容,在这种情况下,在思想文化上来一次或大或小的整合,便是历史的必然。

    诚然,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在人民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党在战争年代延续下来的优良传统作风得到普遍的继承和发扬。然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将革命进行到底的精神等,还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具体化和增添新的时代内容,给从事新社会建设的人们以精神支撑。

    1963年初,当雷锋的事迹经由《中国青年》杂志社报告到毛泽东那里的时候,毛泽东强烈地感受到先进文化创造所迎来的从未有过的契机,透露出实现文化飞跃的浓烈愿望和激情。毛泽东欣然挥毫写下“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毛泽东一生只给三个人题过词,即白求恩、刘胡兰和雷锋。前两位是革命战争年代的榜样,和平年代只有雷锋这一名普通平凡的战士。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先后公开发表。这些题词,对于雷锋精神的本质、内涵、特征都做了精辟的揭示。从此,以老一辈革命家题词为引领的一个全民性的学雷锋、争先进、做新人的活动在全国迅速展开。令世人惊奇的是,这场学雷锋活动历经了四十余载,其中经历了“十年内乱”,跨越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改革,走向“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阶段,仍然保持文化的新鲜,澎湃着不竭的激情。

    中国共产党在选择和创造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进程中,为什么选择了雷锋?

    从工作方法层面上看,典型示范是党在革命和建设中创造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教育、组织、动员群众的方法。无论党在解放区开展的学习劳模赵占魁运动,还是建国后的学习孟泰活动,都催生了一批新人,推动了当时的生产建设。对此,毛泽东和刘少奇同志从历史唯物主义高度给予充分的肯定。毛泽东赞扬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起到了带头、骨干和桥梁作用。刘少奇同志则指出,“先进生产者是人类经济生活向前发展的先驱,也是人类社会历史向前发展的先驱”。又说:“在人民民主制度的条件下,先进生产者不但是人民群众的先驱,而且成了人民群众的核心,成了国家和人民群众之间的重要纽带”。

    从社会状况层面上看,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基础的确立,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企业之间部门之间的关系,都发生了一系列新变化。这在客观上就要求,在全社会建立起一种新型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塑造一种新型的理想人格。新社会要求人们以新的态度对待社会和国家。由此,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文化精神得以发扬,公有制和部门行业之间的新型关系要求人们以新的观念和态度来对待国家财产,一心为公、克己奉公,用集体主义原则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政治经济地位的平等,使得我们民族传统中的某些优良道德得以继承和发扬,全社会开始形成助人为乐的良好风气。祖国热气腾腾的建设现状,要求人们干一行爱一行,发扬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这些都表明,社会主义道德观念的初步形成,并逐渐成为全社会的道德规范。而雷锋身上恰恰体现这样的文化品格,雷锋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文化的典型代表。

    从意识形态层面上看,雷锋是在社会主义时代产生并且具有这个时代特点的先进人物的杰出代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政治和经济处于初创阶段。国家主要致力于国民经济恢复,社会主义改造。雷锋亲身经历了国家和民族的解放,从内心里感谢和热爱我们的党和新中国,一心一意跟党走,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是他的最大愿望。就是在我国经济上遭受自然灾害和党的工作出现失误的时候,他仍然对党和国家抱有坚定的信念。而党和国家也要求青年具有共产主义的理想和克服困难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在工作上勤俭节约、克己奉公,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在生活上毫不利己专门利人。雷锋精神的精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崇高理想,体现了社会主义崭新风貌,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体现了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代表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雷锋精神所具有的先进性、时代性、民族性、群众性、实践性又能够被各种层次的民众所接受,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一句话,雷锋精神更集中和鲜明地浓缩了中国共产党的理想追求,体现了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因此,这一时期雷锋作为一个具有无私奉献新文化的榜样被树立和宣传起来。雷锋这一榜样真实可信,全国上下人人争学雷锋,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良好社会风尚。

    老一辈革命家及其后继者持续向全社会推出雷锋这个先进典型,相继对雷锋精神作出了一系列精辟诠释,为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注入了新的元素,为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创建了一系列的新的概念和范畴。诸如,“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平凡而伟大”,“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钉子精神”,“螺丝钉精神”等等。在道德价值观方面,拓展出甘做人民勤务员、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人格追求的新境界、新规范。

    这些新境界、新范畴的提出,为雷锋文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从而成为雷锋文化形成的源头,开启了雷锋文化具体形态层面的建设。在中国先进文化的精神旗帜上书写了新的内容。

    第二、雷锋文化是群众学雷锋活动的升华和结晶

    文化是历史的投影。一个事物、一种文化现象的发生和存在,都是一定历史过程的产物,都有它的原因和条件,因此也有其确定的本质。雷锋文化虽然以雷锋名字命名,但是它的生成和完善离不开人民群众的自觉选择和实践。不能想象没有人民群众持续四十几年的学雷锋实践,会有生气蓬勃的雷锋文化的产生。雷锋文化的形成和丰富,充分显示了文化主体——人民群众行使文化选择的权利、责任和创新智慧。

    在持续四十多年的学雷锋活动中,为缅怀雷锋,弘扬雷锋精神,人们在雷锋生前所在部队、抚顺、望城、鞍山等地建立了雷锋纪念馆,据资料介绍,遍布全国各地各种类型、不同规模的雷锋事迹展览馆(室)就有上百座。而以雷锋的名字命名的街道、建筑物、单位,诸如雷锋体育场、雷锋学校、雷锋储蓄所、雷锋号公交车等更是遍布全国各地。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形态万千的以雷锋事迹为题材的城市雕塑构成城市文化一道道亮丽风景。雷锋纪念馆(展览室)成为学习雷锋、弘扬雷锋文化的重要基地。

    文化工作者,遵照周恩来关“作家应该大量地反映我们时代的英雄人物,东北有一个战士叫雷锋,他的事迹可以写一写”的指示精神,出版了许多优秀的图书,创作演出了大量宣传和歌颂雷锋精神的不同形式的文艺作品。据不完全统计,40年来创作并演出了有关雷锋题材的影视作品20余部,戏剧作品50余部,曲艺作品80多篇,歌曲300余首,诗歌诗词500余首,而各类图书更是多的无法完全统计。笔者曾在互联网上著名的《读秀一图书搜索》网站中键入“雷锋”,搜到与雷锋相关的图书达10182种之多,而出版印刷的数量便不好查询了。前不久,有资料介绍,某公司已经开发出有关雷锋的游戏软件。

    在学雷锋活动中,人们创造了许多新型社团组织,比如“学雷锋小组”、“学雷锋研究会”、“学雷锋基金会”、“学雷锋典型联谊会”、“学雷锋指导委员会”、“雷锋车队”、“雷锋公司”等。人们还创制了若干带有法规性质的规章制度,诸如“关于开展学雷锋活动决定”、“评选雷锋式先进集体、个人的标准”等。它们构成雷锋文化的制度形态。

    学雷锋活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造了许多富有成效的形式和方法:雷锋事迹展览、雷锋事迹报告会、学雷锋活动日(主题队日)、学雷锋夏令营、党员奉献日、评授“雷锋奖章”、学雷锋论辩赛、学雷锋理论研讨、学雷锋经验交流会和座谈会、岗位学雷锋行业树新风、中国青年志愿者活动等等。

    40多年来,雷锋文化已深深镌刻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在雷锋文化的旗帜下集合起无数个先进群体和个人,从欧阳海、王杰、刘英俊、焦裕禄、张志新到赵春娥、张华、蒋筑英、罗建夫、朱伯儒、张海迪等等。他们都受到了雷锋文化直接的作用和影响,有的直接就是雷锋文化派生出来的。刘英俊在他生前使用过的锄把上刻着毛泽东为雷锋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并且还写诗赞美雷锋。张华生前说过,雷锋的生命在他身上延续,雷锋的热血在他身上沸腾。这些雷锋式的杰出人物,虽然有各自不同的经历,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像雷锋那样表现出崇高的共产主义思想和品格。四十多年来,无数计的雷锋式人物都从雷锋文化中汲取营养,但也不断地把新的内容注入和融汇到雷锋文化中,丰富它、发展它。

    第三、在雷锋文化的生成中,抚顺具有特殊的地位,发挥了独特作用,抚顺是雷锋文化生成和高扬的圣地。雷锋只有三年多的军旅生涯,而其中就有两年在抚顺度过。这两年,是雷锋生命中最灿烂的时光:抚顺给了雷锋“人民代表”的信赖和希冀,雷锋在抚顺参政议政的实践中开拓了眼界,提升了“为谁活着、怎样做人”的境界。抚顺的红领巾给了雷锋“优秀校外辅导员”的荣誉和热爱,雷锋把爱心和美德留给孩子,构成后来“雷锋传人”这一新文化的师承效应。抚顺人在雷锋生前就组织开展了学雷锋活动,雷锋在抚顺因公殉职,抚顺人民厚葬雷锋,专门修建陵园作为英雄的安息地。每到清明前后,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悼念,构成一种独特的红色文化现象。

    抚顺人民不仅仅哺育了雷锋,而且为推动全国学雷锋活动开展,做出独特的贡献:全国第一个学雷锋小组诞生在抚顺;全国第一次雷锋精神论辩赛擂台摆在抚顺,全国第一届学雷锋理论研讨会举办在抚顺;全国第一份学雷锋研究刊物出版在抚顺;全国第一个雷锋事迹展览开展在抚顺;全国第一个以雷锋命名的基金会诞生在抚顺;全国第一份关于学雷锋的组织决议出自抚顺,以最切实的行动尝试建立雷锋文化得以持续张扬的机制。全国最具规模的雷锋纪念馆建在抚顺。尤其要特别指出,作为雷锋文化十分重要的承载体——雷锋纪念馆在全国仅有三座,而其中两座就在抚顺(一座是抚顺雷锋纪念馆,一座是沈阳军区雷锋纪念馆)。抚顺人民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对雷锋纪念馆进行三次较大规模的修缮和改扩建,从而使抚顺雷锋纪念馆成为目前全国同类展馆中规模最大、功能最全、馆藏最丰富、陈展最精的一流展馆。抚顺雷锋纪念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独立的文化机构,对全国乃至整个人类社会进步都发挥着独特的作用。雷锋纪念馆对雷锋遗存物的收集、整理和保护,积累了雷锋文化。雷锋纪念馆对雷锋事迹的陈列展示,传播了雷锋文化。雷锋纪念馆对雷锋精神的解读诠释,提升了雷锋文化。雷锋纪念馆是社会意志的表达,它运用“实物语言”向人们表达了在各种文化相互激荡中,中国共产党人永恒的时代价值。它作为正式教育的一种重要补充,在传承先进文化传统,保证文化连续性等方面发挥着其他机构无法代替的作用。

    抚顺是全国学雷锋活动的源头,抚顺已成为学雷锋新思想、新观点、新形式的孵化地,抚顺保存了雷锋物化与活化的丰富资料,创造了学雷锋鲜活的经验,对全国学雷锋活动发挥着示范效应。积淀了雷锋精神研究的丰厚成果,培育了一批雷锋精神的实践工作者和理论研究者,营造了雷锋文化的浓厚氛围。抚顺已形成以“雷锋纪念馆”为标志、以雷锋传人为链条、以充盈“雷锋情结”的市民社会心理及道德生活为深厚底蕴的雷锋文化生态圈。 雷锋文化的生成与群众学雷锋实践活动是互为因果、相互促进的。雷锋文化选择人民群众作为实现的主体,由此获得物化的现实力量;人民群众选择、创造雷锋文化,由此实现了理想追求的现实表达。雷锋文化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意志和愿望,代表了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由此获得持久发展、累积的根基。人民群众在雷锋文化中自我观照,获得道德提升和人格完善的精神力量,进一步促进了雷锋文化的更新和升华。

作者:《雷锋文化问题研究》课题组 编辑: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