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提高辖区群众的精神文化水平,丰富他们精神文化生活,由上城区委宣传部主办、九堡街道协办、宣家埠村文化礼堂和三村村文化礼堂联合承办的“《伤逝》艺术特色”基础讲座在三村村文化礼堂举办。
艺术特色
⑴作品采用了手记的形式和诗意的语言。通过涓生的内心独白,淋漓尽致地抒写热恋中的深情、新婚后的喜悦、失业后的惶恐、感情濒于破裂时的痛苦、分手后的绝望以及子君死后涓生的悔恨和悲愤的心境,字里行间充溢着浓郁的感情色彩。
⑵人物性格鲜明,形神兼备。小说对涓生的刻画,主要是采取心灵自剖的方式表现他的内心世界及其感情变化过程。对子君的刻画.多通过对她的神态、动作、细节描写,尤其是神态描写。通过对子君不断变化的眼神的描写,来表现她的内心变化。
⑶作品的细节描写生动而传神。对阿随弃而复归的细节描写,隽永感人;对子君离开时将全部生活材料——盐和干辣椒、面粉、半株白菜和几十个铜元“聚集在一起”,“在不言中,教我借此去维持较久的生活”等细节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他们生活的凄惨,读到了子君对涓生那份难以割舍的真挚而无言的爱。
⑷借景抒情。对窗外半枯的槐树和紫藤以及方桌、败壁、板床的描写,抒发了涓生人去屋空、物是人非的空虚与寂寞以及对子君的悔恨和思念。 [1]
⑸心理描写细腻。小说采用手记的文体形式和第一人称的写法,把笔力着重放在对人物心灵世界和感情波澜的抒写上。对涓生,主要采取心灵自剖的方式来表现其内心世界和感情的细微变化过程。他热恋时期企盼子君到来的迷惘、忧虑、焦急,听到子君的自我觉醒宣言后的震惊、欣喜,婚后对子君忙于操劳家务的不满,失业后对子君的感情从消减到消失,其心理变化过程描写得丝丝入扣。小说还通过对涓生的潜意识、幻觉等的描写来揭示其内心世界。对子君的心理,小说主要是通过对其神态、动作、细节的描写来揭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