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是由上城区委宣传部主办、九堡街道协办、宣家埠村文化礼堂和三村村文化礼堂联合承办的“十常小劳养生法”健康讲座内容,十常小劳养生法是孙思邈身体力行总结出的经验。常常“小劳”使他一生充满活力,至90多岁时仍“视听不衰,神采甚丰”。
古代名医中,最长寿者非孙思邈莫属。
关于孙思邈的生卒年,古今学者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生于隋文帝开皇元年辛丑(公元581年),卒于唐高宗永淳元年壬午(公元682年),享年102岁。
二、生于南朝梁大同七年辛酉(公元541年),卒于唐高宗永淳元年,享年142岁。
三、生于南朝梁天监十四年(公元515年),卒于唐高宗永淳元年,享年168岁
明代铜鎏金孙思邈坐像
虽然这三种说法出入甚大,但即使取最小数,孙思邈也活到百岁以上。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古代,一个人能活到这个岁数,简直就是“活神仙”了。人的寿命长短,与先天体质及后天养生都有密切关系。可能有人以为,孙思邈是先天体质好,后来又成为大医家,懂养生,才活到期颐之年。实则不然,孙思邈先天体质较弱,幼年时是个病秧子。他在《备急千金要方》自序中说:“吾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正因如此,孙思邈立志学医。他说:“所以青矜之岁,高尚兹典;白首之年,未尝释卷。至于切脉诊候,采药合和,服饵节度,将息避慎,一事长于己者,不远千里,伏膺取决,至于弱冠,颇觉有悟。”
我国传统医学,不仅要治“已病”,还要防“未病”。《黄帝内经》曾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养生思想,孙思邈进一步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认为“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把养生防病放在首
位。孙思邈的养生理论虽然博大精深,但操作起来简单易行,关键是要持之以恒。他说:“道家养生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且流水不腐,户枢不蠢,以其运动故也。”“小劳”,就是强度较小的运动。也就是《黄帝内经》所说的“形劳而不倦”。“常欲小劳”,就是经常小运动,喜欢小运动,并养成习惯,持之以恒。这种养生方法,可称之为“小劳养生法”。这种养生方法不拘一格,形式多样,包括导引、吐纳、按摩、打坐、散步等,随时随地可做。